您的位置:首页 > 城市报

推广用好“新二十四节气歌” 为北京花园城市建设添彩

2024年11月04日 16:15:14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张守连 华晓蕾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在北京花园城市建设的实践中,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结合北京地区独特的物候,组织编写了基于北京地域特征、体现新时代精神风貌的《首都花园城市二十四节气歌》。

《首都花园城市二十四节气歌》分为简化版和普及版2个版本,简化版共56字:春雨惊春清谷天,玉兰海棠百花艳;夏满芒夏暑相连,樱桃杏李挂满园;秋处露秋寒霜降,黄栌红枫染山冈;冬雪雪冬小大寒,燕雀黑鹳舞翩翩。此版本展现春赏百花、夏采百果、秋季赏红、冬季观鸟的首都花园城市系列生态文化活动。

普及版共120字:立春寻蜡梅,雨水盼天鹅;惊蛰迎春绽,春分玉兰开;清明百花艳,谷雨雨燕归;立夏月季香,小满樱桃甜;芒种采桑椹,夏至摘红杏;小暑荷尖尖,大暑桃枝弯;立秋寒蝉鸣,处暑葡萄坠;白露鸿雁来,秋分梨枣丰;寒露菊始华,霜降漫山彩;立冬苹果红,小雪松柏翠;大雪大鸨现,冬至麋角解;小寒黑鹳舞,大寒花迎春。此版本展现每个节气北京典型的动植物物候特征,以作为居民享受绿色生活及生态福祉的时间指南。

“新二十四节气歌”将古代的天文历法与北京的园林文化相结合,体现了花园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活、自然节律的和谐,承载着首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展现了北京城市独特的四季生态文化魅力。

丰富二十四节气具体内涵

经典文化元素与时俱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高度重视花园城市建设,提出构建“一屏五带、两轴三环、九楔十五片”的空间规划格局,推动全社会参与、精细化治理,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融合,不断推进城市绿色发展。2024年初,北京成为首个省级“国家森林城市”。

北京花园城市建设的实践成就为“新二十四节气歌”创作提供了丰富内容。“新二十四节气歌”紧紧围绕“花园四季”主题,蕴含着古代天文时令的基本思想,将农耕文明与现代化园林文化融合,内在地传承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体现出四季分明的特点,彰显了北京花园城市的特色。

“新二十四节气歌”蕴含着要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及“顺应天时”的基本思想。在当代生活中,人们通过新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方式,对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进行提炼、升华、传播和弘扬,使其在现代社会绽放新的光彩。“新二十四节气歌”从古老的中华文明中汲取时令节气变化的规律,同时结合北京的四季变化特征,实现了对特色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新二十四节气歌”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中华文明的生动魅力。二十四节气植根于农耕文明,融汇了先进的农学思想、悠久的重农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二十四节气作为时间认知体系,并非为记录而记录,而是源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与自然节律、农耕生活紧密相连。以二十四节气规定农耕生产时间的谚语,是我国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智慧总结和诗性传承,包含着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走进自然的文化精神。在不同节气里有不同的饮食习俗,这些节令饮食是人们结合生理需要、生命健康与气候变化产生的经验总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可以说,二十四节气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情感依恋的重要元素,其将人们的生活从物理时间转化为文化时间,包含农事活动、生活节俗、时令饮食等多个方面,反映出中华民族对自然时序、亲情伦理、聚合团圆、家庭和睦、社会团结的追求与尊崇,是农耕文明传承发展的缩影与投射。“新二十四节气歌”把这种传统文化基因,以文化符号的形式延传,和当下生活有机交织,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并服务于具体的城市品牌打造。

生动展现首都四季

勾勒花园城市生态图景

“新二十四节气歌”为人们展现出北京花园城市的四季美景,也彰显出了首都的地域特色。

当春天到来时,惊蛰的雷声唤醒沉睡的大地,春分的阳光洒向繁花似锦的公园。谷雨时节,细雨滋润着每一寸土地,城市的角落绽放出新生的绿意。在北京的颐和园,春天时桃花、杏花、梨花竞相开放,美不胜收,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立夏的微风吹来蓬勃的生机,小满的麦穗预示着丰收的希望。夏至的阳光炽热而浓烈,荷花在池塘中摇曳生姿,为城市增添一抹清新的色彩。在北京的什刹海,夏日的荷花盛开,与周围的古建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秋分的明月悬挂在湛蓝的天空,寒露的霜花点缀着金黄的落叶。霜降时节,红枫满山,如诗如画的美景让人心醉神迷。北京的香山公园便是赏秋的好去处,每年秋天,满山的红叶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拍照留念。立冬的雪花飘落,小雪的世界银装素裹。大寒的严寒并未让城市失去生机,反而孕育着新的希望与力量。北京的颐和园在冬季举办冰雪活动,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也能通过玩冰赏雪感受到欢乐和活力。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人类因大自然而生,是大自然的存在物。“新二十四节气歌”以自然为根的特质,再度擦亮了中国人敬重自然的民族文化底色,也生动体现着中国人热爱自然生活、崇敬自然万物、尊重自然规律、感恩自然馈赠的情感和理念。“新二十四节气歌”不仅体现了大自然的节奏,更凝结了北京花园城市建设的鲜活图景,是一部城市与自然协调交融的“交响曲”。

绘就花园城市新貌

助力讲好美丽北京故事

花园城市建设是落实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城市资源禀赋,进一步深化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经路径,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北京方案”。而通过将节气文化融入城市规划、生态保护、文化教育等方面,可以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展现出一个更加绿色、宜居、富有文化魅力的北京。

在花园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中,应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规划城市的生态布局,设计与节气相呼应的绿色空间和景观,如春季的花海、秋季的枫叶林等。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各个区域的气候特点和自然环境,选择适合的植物进行种植。比如,在春分时节,可以种植各种花卉,让城市充满春的气息。北京各区生态本底不同,功能定位不同,应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结合各区不同的发展定位、特色内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基底和相关规划要求,在各个公园中设计不同的景观,打造独特的四季变化主题公园。

北京作为世界著名的古都,拥有内涵丰富、种类多样的传统文化资源,其中既包括以紫禁城、颐和园和天坛等建筑为代表的皇家宫殿、坛庙园林,也包括在悠久历史中积淀的典章、规范、礼仪等制度遗存,还包括长期作为都城形成的文明和谐、诚信友善、厚重大气、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古都文化作为北京花园城市建设的文化气质支撑,是展现首都风韵的宝贵财富。同时,以“新二十四节气歌”指引,结合“春新彩、夏浓绿、秋斑斓、冬银墨”的四季主题,加强植物色彩的搭配设计,有助于构建出“观格局、观山水、观历史、观风景”的四季观景视廊体系。

建设花园城市不仅意味着要在城市中增加绿地和公园,也意味着要更广泛地融合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理念,从精神文明的角度,夯实相关文化根基。对此,可把“新二十四节气歌”纳入北京学校教育和社区活动中,培养学生及居民的生态意识和文化传承意识,倡导他们讲好美丽北京故事,广泛传播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新二十四节气歌”,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动生态文化与古都历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融合发展,留住乡愁记忆,赓续城市文脉。(作者张守连为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华晓蕾为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乔妙妙
  • 二十四节气
  • 文化
  • 时政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