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

老人是高敏人群! 有一类病叫气候敏感疾病

2024年11月15日 16:48:39 来源:新华社 作者:欧新 刘静怡 张爽 周学津

11月12日,游客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西河公园赏景游玩。

新华社发(孙文来摄)

8月28日,人们在英国肯特郡布罗德斯泰斯的维京湾享受夏日假期。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中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卢辉工作16年来,大约有1/4的时间都在急诊忙碌,随救护车外出执行急救任务。他发现,很多接诊一线的情况都和季节变化有关。带着气候视角,他的健康科普引发大众关注。今年9月,他在清华大学全球气候传播论坛上发表专题演讲。

在卢辉眼中,当“气候”这只“大手”一挥,人们的健康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而老人总是首当其冲。

花粉过敏、脑卒中、登革热……

有些病,与气候有关

“气候敏感疾病”指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疾病。登革热等传染病,花粉过敏、中暑等非传染性疾病,乃至悲秋综合征等心理疾病,都与大自然的更迭变化有着紧密关系。

在急诊工作的时间久了,卢辉慢慢总结出了规律——很多接诊一线的情况都和季节变化有关。但近几年,不少疾病开始和卢辉的既往认知出现偏差。2022年春节期间,本来较往年同期偏高的气温突然经历了一次“大跳水”,随之而来的是急诊出车量明显增加:心脏病急性发作、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脑卒中的患者增多,甚至还有因天气过冷而失温导致反应迟钝、发生车祸的司机……此外,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患者的数量好像明显变多了;夏天又常常接到被狗咬伤的患者,冬天开始出现被蛇咬伤的患者。

不过,当卢辉把这些问题用气候变化的视角进行重新审视,背后的原因也随之一一浮出水面:天气变暖后,花期跟着延长,花粉过敏季的时间就被拉得更长;夏天更热了,动物也更容易出现烦躁情绪,冬天变暖,蛇的活动也随之更为频繁……

讨论风吹来的方向、沙尘暴席卷的地区,乃至南极的冰川是否在融化,在许多人眼中是遥远的事,但在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蔡闻佳看来,气候变化与身处地球上的每个人的健康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环球同此凉热。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气候敏感疾病的疾病负担会加重、延续时间可能会变长,甚至多发地区的范围也有着扩大的趋势。”蔡闻佳以登革热举例,“以往,这是只在我国海南省、广东省等南部地区蔓延的传染病,而随着全球变暖以及降雨增多,蚊子喜欢的温暖潮湿的环境范围逐步扩大,登革热发病也有着北上的趋势。”

与临床医生、科研学者一样,近几年,公众对健康和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频频引发关注的雷暴哮喘、热射病,以及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慢阻肺等都是气候敏感疾病。

脆弱的老年人

艰难面对气候变化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老年人成为医生眼中的脆弱群体。

目前,我国的疾病谱已转向以高血压、心脏病、脑卒中及癌症等老年人群患病率较高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中,不少都是气候敏感疾病。加上老年人的抵抗力相对较低,常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因此在面对气候敏感疾病时,老年人往往表现得更加脆弱。

在卢辉的记忆里,肇庆是一个较为宜居的城市,但伴随着气候变化,他发现,夏季高温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冬季也会出现寒冷天气。

卢辉所在的高要区中医院,也是肇庆当地的120急救中心,周边17个乡镇,很多位于偏远山区,有不少留守老人,他们当中许多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基础性疾病,同时也是户外工作者,终年如一日地在田地里忙碌。“他们更直接地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

赵刚(化名)也是卢辉的一位“老患者”。身患关节炎、腰腿痛等多种基础疾病,阴雨、台风、寒冷,常常导致他的身体疼痛难忍。每次发病,独居在村里的赵刚,只能拨打120急救电话求助,他就像一个“活的天气预报”。

“每一次关节炎的发作都是对关节的一次损伤,你在这些老年患者身上,能深刻地感觉到气候变化留在他们身上的痕迹。”卢辉向记者表示。

在老人之外,卢辉还观察到,众多医务人员往往也普遍缺乏从气候变化的视角去审视疾病的意识。“只能针对疾病本身治疗,看不到整体,找不到问题根源。”

以秋冬高发的心脑血管疾病为例,冬季气温下降,血管收缩,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随之增加。而部分降压药中,有一类利尿剂,本身会促进排汗和电解质流失,秋冬季出汗少,饮水的需求量相对减少,利尿剂可能会加大体内水分的流失,增大血栓和中风的风险;而到了夏季天气炎热的时候,在利尿剂的作用下,排尿和排汗增多,机体又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失衡,如果水分和电解质补充不及时,则会促进中暑的发生。

卢辉告诉记者,如果大家能够提前考虑到天气变化的因素,帮助患者更换药物或调整剂量,许多疾病发生的概率便能随之降低。

从治病到防病

气候是可预测的“锚点”

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去审视疾病到底有何意义?在蔡闻佳看来,这为医防融合中“防”的实现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措施。“对于疾病的‘医’,我们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应对方式,而对于‘防’,我们很少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去考虑。”

卢辉同样把预防看成面对疾病的最优解,他告诉记者,像风湿、花粉过敏这类气候敏感疾病,在临床上很难完全治愈。很多时候花费人力物力,最终只能控制病情。“面对这些‘打不过’的疾病,预防是最好的方式。”

从2021年开始,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走上了科普的道路,养老院成为卢辉十分熟悉的地方。有时下了夜班,他就换个“战场”,脱下白大褂,换上便装,以“科普工作者”的身份,面对老人和他们的护工。

卢辉意识到,哪怕是非常简单的一句提醒,都可能帮助到认知不足的人群:花粉过敏季节一定要戴口罩,夏季天太热一定要开空调……“虽然这些知识比较细枝末节,但老人们此前并没有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

蔡闻佳同样认为,认知不足是许多气候敏感疾病发生的根源。她观察到,北京大多数医院都会在门诊或住院部门放置关于某一类疾病的科普宣教小册子,其中会总结该疾病的各类“知识点”,例如高危人群、风险因素、治疗方式等。“对于风险因素的介绍尤其详细,像家族病史、生活方式、生物学因素、心理影响,可是鲜有医院把气象条件的变化或者气候因素放在疾病的关键风险因素中。”

面对疾病,气候是个可以预测的“锚点”。无论是学者还是医生,都正试图在变化万千的气候里找到疾病的规律,让大众关注变化,提前做好准备。

卢辉告诉记者,三年过去,越来越多的同事、朋友、家人开始关注到气候对于疾病的影响。“对于每个个体来说,气候变化可能很遥远,但健康很近。”

责任编辑:张阿嫱
  • 全球气候变化
  • 高敏
  • 传染病
  • 花粉过敏
  • 登革热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