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让文旅成为城市金色名片

2024年11月19日 20:56:24 解放日报张旗

文旅行业是大产业、大民生、大展示,一头担着人民物质富裕,一头连着人民精神富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进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第一,适应人民群众对高品位精神生活的新期待,努力打造满足文化需求、增强精神力量的文化作品和旅游产品。

新时代,文旅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发展趋势。必须坚持以文化人、以艺通心,打造更多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上海原创、上海供给,在丰富精神世界、提供文化滋养、加强价值引领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

打造上海原创文艺精品。近年来,我们把繁荣文艺创作作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抓手。3年来,近20部上海出品的文艺作品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群星奖”“飞天奖”“星光奖”等国家级大奖。面向未来,要从时代之变、城市之进、人民之呼中汲取鲜活题材,优化文艺创作资源配置,多出文艺精品,多育创作人才。

策划办好上海文博美展。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也是中国链接全球的枢纽。近年来,我们发挥自身优势,推出一大批现象级文博美术展览,帮助市民、游客了解悠久的中华文化、领略多彩世界文明。面向未来,要持续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办好高品质、世界级的文博美展,让“看大展”成为市民的文化选项、上海的亮丽名片。

推出上海特色旅游产品。优质的旅游产品,无一不包含深厚的历史韵味、文化内涵和生活体验。我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从上海厚重的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时尚文化中汲取养分,深耕上海文旅“都市型、综合性、国际化”特色,推出红色初心游、文博艺术游、街区建筑游、非遗古镇游、江南水乡游、科普工业游、时尚夜间游、江河亲水游等广受欢迎的旅游产品。面向未来,要深挖文化内涵、整合都市资源,推出更多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点、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并依托旅游这一生动载体,让文化走入千万家、传播海内外。

第二,适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城市生活的新期待,努力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新时代文化服务和城市美育体系。

城市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家园。要让城市成为品质生活的高地、成就梦想的舞台,使在上海者引以为豪、来上海者为之倾心、未到过上海者充满向往。

构建最便利的服务网络。公共文化设施,与市民最贴近,市民最需要、最关注。近年来,我们建成开放上博东馆、上图东馆、刘海粟美术馆、少儿图书馆等一批文化地标,全市每10万人拥有1座文博美术场馆,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布局258家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以及289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分中心、超过6600个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形成较为完备的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挖掘城市空间资源,建成近3500个、约85万平方米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252个“家门口的好去处”,织密家门口的公共服务网络。着眼未来,要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突出中心城区服务网络改造升级和郊区新城扩容增能,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均衡优质、更加便利可及。

办好最需要的为民项目。近年来,我们把“城市美育”作为为民服务主题,深入实施“社会大美育计划”,连续3年推出“市民艺术夜校”“社会大美育课堂”“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等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市民艺术夜校从16个教学点位、80余门课程起步,4年来教学点位增长25倍,达到400个,教学课程翻了近4番,达到1037门。着眼未来,要找准时代发展变化、人民群众需求的切入点,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提供更多有思想内涵、审美品位、情感温度的服务项目,确保人人共享、各美其美。

传承最上海的城市文脉。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城市历史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结合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推动“建筑可阅读”从扫码阅读的1.0版迭代为数字转型的3.0版,推动杨浦滨江从工业遗迹集聚的“工业锈带”转型为文物保护利用创新示范的“城市秀带”,推出武康大楼、上生新所、蟠龙天地等一批既饱含历史韵味、又集聚现代生态的融合新地标。着眼未来,要持续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历史亲近市民、让市民走进历史。

第三,适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新期待,努力打造创新活力迸发、带动作用明显的支柱性产业和重要增长极。

新形势下,文旅业在服务民生的同时,其经济属性、产业属性更加凸显,在人民增收、共同富裕中体现更大价值。

一是吸纳就业。文旅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创新活力强、发展空间大。上海既有携程、春秋、锦江、华住、B站、小红书这样的大型企业集团、行业头部企业,也有大量从事影视制作、文艺表演、文娱经纪、旅行服务等业务的中小微企业,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下一步,将进一步扶持文旅企业发展,做大做强文旅头部企业,发展壮大中小微企业,孵化培育文旅新型业态,使文旅业成为城市就业的“蓄水池”、民生保障的“顶梁柱”。

二是促进消费。文旅业历来是流量型城市入口、服务型经济引擎,在引流量、促消费、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去年以来,文旅业在全市经济复苏中一直走在前列,演艺市场、网络视听产业不断创出新高。今年前3个季度,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接待入境游客、在沪过夜外国游客双双实现翻倍增长;十一假日,全市旅游总收入位居全国主要城市首位,人均旅游消费金额位居全国各省市首位,体现了文旅消费的旺盛活力。下一步,将进一步丰富消费场景,拉长消费链条,提升消费热度,更好服务全市促消费、稳增长工作大局。

三是改善治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先天具有促进社会治理的文化基因。要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同时,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文明素养提升、服务意识增强、主客和谐包容等,也会在无形之中改善城市治理环境。下一步,将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让城市因文旅更了解、更和谐,让文旅成为城市的金色名片。


责任编辑:张阿嫱

文化上海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千岛秀水画里看

人民日报海外版

春来湿地美如画

人民日报海外版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读者来信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