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贤官镇改造一新的贤官亭公园内,儿童在新添置的娱乐设施上尽情玩耍,畅享快乐时光。
人民图片
将儿童剧院、儿童阅读区等融入商场布局;为新建幼儿园配上家长等候区、小游园和公厕等儿童友好“三件套”;将中度、重度失能学生儿童纳入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
连日来,中国城市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从“一米高度”视角出发设计城市空间,并制定实施社会政策、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联合发布的《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有93个城市进入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范围。
城市应多些“一米视角”
周末午间,甘肃省兰州市植物园内,红黄绿3种颜色交织,绘出一幅如诗如画的初冬画卷。市民郝女士的女儿暖暖今年2岁了,穿着可爱的卡通棉服,像一只小企鹅摇摇晃晃地走在植物园内小径上。但没走两步,暖暖突然小嘴一撇,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郝女士见状,迅速将孩子抱起进行安抚。“以前带孩子外出时,她哭闹我通常不会去抱,希望她能从小学会坚强和独立。”但后来,在一次刷短视频时,郝女士改变了想法。
在郝女士向中国城市报记者展示的视频中,一位母亲将拍摄镜头降低至孩童的高度,借此展现孩子日常眼中的世界。
“从孩子的视角看周围环境时,我发现对孩子来说,尤其在公共环境中,周围的事物又高又大,阻挡了正常的视线,连普通的车辆也可能具有压迫感。”郝女士说,这些“庞然大物”会使孩子在探索外界时产生不安和恐惧,而家长在此时给予适当的呵护与慰藉,能增加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城市环境的感受和认知,与成人有所不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城市设计者查特吉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儿童与城市之间的友好关系,认为儿童与城市的关系如同儿童与家人的依恋关系。
“城市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为少年儿童提供友好、便捷的社交环境,为青少年提供探索周围、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广阔空间。”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讲师王夏雨表示,每个特定成长阶段的服务和保护,都会潜移默化地增强儿童对城市的情感。
正因如此,多地从“一米视角”出发,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什么是儿童友好城市?根据国际广泛认可的《儿童权利公约》,儿童享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保障和实现儿童的这些权利,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适宜的政策、空间、环境和服务,就是儿童友好。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从顶层设计角度推动“更近一米更友好”。
《报告》显示,继2022年全国公布首批14个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以来,2023年、2024年分别增加40个、39个,累计已有93个城市入选,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比重近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底,超130个城市(含直辖市城区)编制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行动计划等,提出一揽子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任务举措和政策清单;90余个城市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类部门专项规划。
金角银边“长”出“孩子气”
规划蓝图有了,接下来摆在城市面前的命题是:如何将儿童友好的理念实际运用到环境建设改造中来?
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有的城市建设安全且富有创意的游乐场所。比如上海市徐汇区在滨江沿线设置儿童攀岩墙、篮球场、滑板广场等体育设施,打造主题鲜明的儿童滨水空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建成全市首个儿童友好商圈,将儿童剧院、阅读区、益智游戏区等融入商场布局,成为当地“宝妈”们的热门打卡点。
有的则将关怀与爱护融于细节改造上。“走廊扶手栏杆缝隙大,越到边缘越是儿童危险区;图书室书架高,踮着脚也够不到想看的书,活动区域都是‘大人定制’……这些方面看似细微,却是儿童尤为关注的事情。”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河滨社区相关负责人说,当前该社区正尝试从“一米视角”改造基础设施。
专家表示,以儿童友好为导向的空间改造,有时并不需要“大兴土木”。不能为了“儿童友好”而推动“儿童友好”,否则容易造成工程的重复建设,做成“盆景”。每修建、改造一条路和一个街区前,都把适幼性作为重要考量之一,看看孩子们好不好走、有没有地方玩,甚至把其纳入规划图纸的审查要素都不为过。
王夏雨认为,城市规划者可以通过调配物质与空间的契合度、创造符合儿童审美与游戏的安全空间、建立健康环境公约等,来增强儿童对于城市空间的积极情感。
不止空间友好
“一米高度”看到的不仅有城市发展的高度,还有文明发展的深度。满足儿童的需求,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体现在公共服务等各方面。
在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妇儿大厦改造项目采用PPP模式,在优先保障妇儿发展、家庭关爱等基本功能基础上,引入亲子陪伴、幼儿托育、演艺剧场等新业态,将公益服务与商业运营有机融合,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再把目光投向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漕湖街道永昌泾社区组织“小小规划师”、DIY汉堡、儿童观察团主题讨论等活动,还将辖区儿童划分为4个年龄段,量身定制寓教于乐的服务或活动,涵盖教育、娱乐等诸多方面。
王夏雨称,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初衷,并非让儿童被动接受城市单向的关注与呵护,而是以儿童为核心构建双向良性互动的人文环境。当儿童能有机会参与维护和创新他们的城市,通过他们的能量和创造力改善城市时,他们便会基于对城市的情感而自发地加入到创造更宜居环境的行列中去。
南京市建邺区宁好城乡更新促进中心秘书长吴楠对此深有体会。此前,吴楠带女儿参与了一场公共空间“微更新、微幸福”的实践活动。起初,他带着女儿在翠竹园社区调研。在这个过程中,两人角色渐渐发生了互换,女儿发现了公共空间的问题。
“之后,女儿领着一帮孩子完成了动线布局、设施进场、花草种植,而她也从不合群,到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交流,性格有了很大转变。我们为什么需要儿童友好,这就是答案。”吴楠说。
王夏雨表示,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包括许多方面。其中,城市功能建设是基础,包括安全、卫生的基础设施,供同伴玩耍娱乐的场所,举办日常活动的场所,以及避开拥挤交通等的自由行动路径。除此之外,稳定的社区社会关系建设也决定了儿童是否能在社区中活动自如。当儿童能感受到身份认同、得到成年人的爱护,能自然融入社区生活、免受欺凌与暴力,经常感受到社区的凝聚力、衣食住行有保障时,社区就是适合儿童成长的友好社区。
在王夏雨看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至少应包括以下3个维度:一是基于环境和生态心理学视角的城市功能建设;二是基于儿童心理学视角的儿童家乡情感建设;三是儿童自己对其所生活城市(社区)的建设,即儿童参与建设。
以友好促有爱
城市多了些“孩子气”后,受益的不仅只有儿童。
“我们小区附近的儿童游戏角很受欢迎,孩子在这里玩耍,家长们则可以在这里交流‘育儿经’。”河南郑州市民张女士认为,专为儿童设计的游憩空间实际上能大幅提升各个年龄段居民的生活幸福感。“我心情不好时,也喜欢来这里,很治愈。”她说。
在上海滴水湖正南方环湖景观带D区,布置着游乐探险带和景观休憩带,这里的各种设施造型新颖,色彩鲜艳。其中不仅有为低龄宝宝设计的沙池、小滑梯、秋千、攀爬区等幼儿玩乐设施,还有儿童和成人都可以自由玩耍的大型攀爬区、秋千、吊床、海盗船……“我家有俩娃,一个8岁,一个3岁,我们全家都喜欢周末来这里玩。”上海白领朱女士说。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志远认为,营造儿童友好城市空间,有助于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起步“空间友好”,推进“服务友好”,最终实现“全域友好”……从各地实践来看,一个处处体现对儿童友好的城市,彰显了其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担当,能让各个年龄段的居民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与善意。
“儿童友好城市的愿景便是从儿童开始,让每个人成为真正的自己。”王夏雨说。
《中国城市报》(2024年11月25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