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羽绒服造假坑骗消费者,想不中招有多难?

2024年11月28日 19:55:37 羊城晚报戚耀琪

“丝袜奶茶”可以没有丝袜,但是羽绒服里面没羽绒却能大行其道?近日,央视曝光“7万件儿童羽绒服里面竟然没有真羽绒”之后,各地也陆续开始了查处。对于羽绒服能够造假泛滥,只看“性价比”的消费者究竟有没有还手之力?

穿了没几天就跑毛掉絮,剪开来面料才发现填充物不是羽绒。羽绒服造假就和其他商品造假一样,在市场上难以避免,也应该是市场监管部门打击和监控的对象。但这次曝光的是,羽绒服造假已经成为庞大的产业,有上下游完整的产业链,包括检测报告、吊牌、水洗标、羽绒充气标等等。

可见,造假已经不是简单的作坊式的。高水平的山寨企业,做出来的产品和检测报告,甚至可能比真的还“真”。消费者光是按照专家攻略所说的,对着羽绒服又拍又按,又闻又揉,也是无从分辨的。更“高明”的是,企业能够针对一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发不同等级的货品。如果还掌握了平台消费者的支出能力,锁定性就会更强。比如发给欠发达地区的假货可能更多,因为这些地方监管和消费者识别能力都可能更弱。这就给跨地区监管带来更多的困难。

值得深思的是,涉事企业所处的两大城市,羽绒产业都是当地的龙头产业。比如当地一个产业园年产羽绒服就可以超8000万件,足可见影响面之大。面对这些当地的经济支柱,究竟有多少造假,当地部门是不是有可能选择性保护,放弃监督了?造假背后是有很多值得深究的。如果监督有意疏忽了,那么消费者单纯看检测报告,还能不能自我保护,这就比较困难了。

按照热点衰减规律,羽绒服事件可能不到一个星期就会被消费者忘记。至于企业财力够强,背景够强,有可能被罚也不会被连根拔起。尤其是许多代工企业,生产能力很强,一个样品,可以供给不同的品牌,自己藏在水底长期存在。地方监管,如果和产业利益绑定太深,也难免会放水和走过场。

那么是不是真的有长效监督机制和惩处机制能够起作用?因为这个产业不会就此消失,它涉及到非常长的产业链。甚至,只要羽绒服换个名字,比如叫“轻羽”“仿羽”“高绒”之类的,也能真假混杂鱼目混珠。加上直播鼓吹之下,价格足够贴地,不相信经济规律的消费者也是难以分辨,还主动买单的。放弃高端群体,满足旺盛的中低价需求,造假产业也就有了长期活水,要治就更难了。

scroll


责任编辑:张阿嫱

羽绒服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读者来信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