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整治大数据“杀熟”势在必行

专家称:平台算法治理须平衡创新与监管之间的关系 构建多层次防护体系

2024年11月29日 10:34:16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文静 张露 邓莉

“为何同款打车软件同样的路线,朋友跟我一起查询时不同?”“只要一段时间常常浏览某个内容的短视频,平台就一直给我推。”随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算法为大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陷阱”。

日前,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决定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违规操纵干预榜单炒作热点、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等重点问题,进一步提升算法安全能力。专家表示,在大模型技术高速发展下,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尤为重要。在治理过程中,如何平衡创新与监管之间的关系也是一大挑战,并建议构建多层次的防护体系防止算法滥用。

文、表/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文静、张露、邓莉

现象调查

大数据“杀熟”、“信息茧房”频现

预订酒店“黄金会员比普通会员贵”;打车软件“钻石会员”价格高于新会员;三个账号购买同一趟航班同一舱位,价格最多相差900多元……中消协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消费维权舆情热点”显示,今年以来,大数据“杀熟”遭消费者质疑的事件仍屡屡引发热议。其中,一些平台通常以“时间不同、地点差异导致价格浮动”“新用户有优惠”等理由,为其行为开脱。消费者认为,平台只是想凭借其信息优势地位在大数据“杀熟”问题上“蒙混过关”。第三方投诉机构黑猫平台最新数据显示,与大数据“杀熟”关键词有关的投诉就达到了8000多条。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商品价格“杀熟”,还包括了消费过程中的“隐性”环节。有消费者称,通过外卖平台在同一店铺购买同一货品配送至相同的地址,不同账户下单的配送费不同;消费者表示,成为电商平台的付费会员后,反而优惠券领不到了,而一般用户都能领取到该优惠券等。

当我们使用社交媒体网站时,我们会看到网站推荐的“你可能认识的人”;当我们使用短视频APP时,我们会看到首页上充斥着与你曾点过赞的视频相似的推送内容……平台通过“更懂你”的个性化推荐技术的算法机制,让网友们不知不觉地陷入“信息茧房”。

除了视频、新闻等同质化内容推送造成“信息茧房”外,榜单操控也是常见的平台算法“陷阱”。“现在APP的热搜榜单都是‘千人千面’的。”资深网友小白告诉记者,现在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热搜榜单,“你的热搜榜,跟别人不一样。比如你经常看某个明星,或关注某些领域热点,关于这个明星,该领域的事件热搜就会加倍地推送给你。”

背后原因

制造“信息茧房”成平台快速达成多项指标的重要手段

“大数据‘杀熟’屡禁不止的原因在于企业背后的利益驱动。”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字生活分析师陈礼腾接受采访时表示,滥用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而对消费者进行区别对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从市场层面来看,大数据“杀熟”不仅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对电商平台和商家的信任度。

在陈礼腾看来,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数字化时代,数据是企业重要的资产之一。合理运用数据可以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优化运营并进行业务创新等。若通过大数据进行违规操作,基于老顾客对于平台的信任以及忠诚而对其进行区别对待,一旦曝光,面临的将是大批用户的流失、信任度的降低以及平台形象的崩塌。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存量竞争时代,通过算法让用户落入“信息茧房”,是平台高效达成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视频的完播率、商品的复购率、用户黏性、在线时长等这些都是各家平台要完成的指标,如何能让用户在有限的在线时间内尽可能停留?击中用户的兴趣点就很重要。业内人士举例,推荐算法包括多种类型,比如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其本质就是“投其所好”,从而增加平台访问次数、延长停留时间,提升用户黏度。

然而,就在一次次“投其所好”的信息内容投喂下,消费者容易被分门别类地束缚在“数字牢笼”,成为一些平台的“囊中之物”。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翟姗姗表示,在“信息茧房”效应下,信息的传播则具有同质化、固定化、封闭化的特点,大大降低了人们的思考能力,导致受众的思想趋于简单,个体视野愈加狭隘,知识面萎缩,认知固化,信息结构失衡。

平台动向

平台调整推送算法:每次推荐都会增加一条随机内容

在翟姗姗看来,算法推送不能仅停留在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海量的信息,更应找到优质的原创内容和富有价值的新闻,推送给受众。同时,如何突破用户“信息茧房”的钥匙落在了对信息内容的把关和审核上。

在相关部门进行的多轮治理,以及政策规范下,近期,部分平台也开始调整算法,对社区内容进行整治。

据了解,从2022年起,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政策陆续实施,均涉及算法的详细治理规则。今年9月1日起实施的《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明确,经营者不得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通过影响用户选择或者其他方式,实施流量劫持、干扰、恶意不兼容等行为。

专家观点

应对监管难须不断提升技术能力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表示,在当前大模型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的治理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涉及公平交易和市场竞争的公正性。与以往相比,此次专项行动更加注重从技术和制度层面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如大数据“杀熟”等,通过加强监管和技术手段的应用,实现对算法滥用的有效遏制。

“该专项行动落地还需解决一些问题。”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直言,一方面,算法技术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使得监管和治理的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一些平台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可能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来利用算法。因此,要想让专项行动真正落地,需要政府、企业和用户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来推动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因此,郭涛表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监管难度大的问题。由于算法复杂且迭代速度快,监管部门需要不断提升技术能力,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其次,如何平衡创新与监管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挑战。最后,提高公众的科技素养和对算法的理解,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

防止算法滥用问题要从多层面下手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

防止算法滥用需要构建一个多层次的防护体系。首先,应加强算法透明度,让用户了解算法决策的逻辑和依据;其次,建立健全算法伦理审查机制,确保算法设计和应用符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再次,利用技术手段如差分隐私、联邦学习等,减少数据泄露风险,同时提升算法的公平性和准确性。此外,还应鼓励开发更多具有正向激励作用的算法,促进健康竞争和创新发展。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

防止算法滥用问题的出现需要从算法设计、实施和监管三个层面入手。在设计层面,需要确保算法的公平性和透明性,避免利用算法进行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在实施层面,需要优化算法的可解释性,让用户能够理解算法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在监管层面,需要建立健全算法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定期审核和评估算法机制,确保算法的合规性。同时,平台需要提供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让用户能够自主选择兴趣领域。

责任编辑:张阿嫱
  • 大数据
  • 算法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