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运营·未来业态”为主题的2024中国夜间经济研究成果发布活动日前举行,全国15个“2024夜间经济优选城区”、15个“2024夜间旅游优选项目”出炉。其中,上海黄浦区、徐汇区获选“2024夜间经济优选城区”,上生·新所获选“2024夜间旅游优选项目”,上海夜间经济的国际多元选择、场景更新探索、文化多元面貌正在国内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记者从市商务委获悉,2024年上海夜生活节期间,全市16个区共计开展200余场夜间经济主题相关活动,活动辐射超600万人次。6月1日至9月30日,上海夜间消费总额为1852亿元,夜间消费占总体消费比例为26.7%,同比2023年提升1.8个百分点。
上海夜生活节启动以来5年间,不仅跑出一批月色经济新“夜”态,也针对多元客群塑造了不同夜生活方式,积极探索商旅文体展跨界耦合与联动,以大量范式创新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24小时活力城市”的建设积极助力。
5年跑出一批新“夜”态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国内夜间旅游总花费预测将达到1.91万亿元,同比增长21.7%,夜间经济市场规模和夜间消费时段持续上升。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18时至22时已成为高活跃度的夜间经济“黄金4小时”。
2020年,上海首次启动夜生活节。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夜生活节5年间,为夜间经济构筑了更清晰的全貌,提炼出一套以夜购、夜食、夜秀、夜娱、夜游、夜动、夜读7个维度为一体的系统架构,并且在不断尝试中跑出一批新“夜”态。
今年的上海夜生活节覆盖“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首届上海国际电音节、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上海之夏”7个标杆活动有一半的笔墨润色在夜里。从9月19日起,以上海的夜色为巨幕,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点“靓”申城夜空,全市1个主会场和12个分会场联动,为夜间经济带来新的启迪——光影让城市变身“没有围墙的美术馆”,没有固定的座位,也没有框定的舞台,随处可见城市脊背上跳跃的光影,让城市本身成为夜的一种载体、一种艺术文化形态。
从时间轴看,过去5年,上海夜生活节涌现出大量的范式创新,刷新了夜间经济的模板。此次获选“2024夜间经济优选城区”的黄浦区,很早就开启“限时步行街”的“夜”态探索,让外滩的枫泾路这条小马路在周末晚间变身热闹的集市,随后上海又将其在各区复制推广。有专家认为,从国际视野看,近年来建立对行人友好的社区环境已成为全球大城市的一股潮流,如纽约的曼哈顿十四大道、巴塞罗那的圣安东尼街区等都有类似的尝试,而限时步行街与夜市的探索是上海独创的新概念,让夜晚有更多Citywalk(城市漫步)的地方。
为多元客群塑造不同玩法
相比往年的上海夜生活节,今年的时间维度从过去的1个月延伸到3个月,与“五五购物节”和“上海之夏”呼应。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更宽裕的时间段,为新生代消费者、来沪外籍人群以及外地文旅客群在内的多元客群提质扩量。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海夜生活节期间,外籍客群的参与度大大增加。据上海海关统计,上海机场在2024年暑运期间(7月1日至8月31日)累计监管进出境旅客698.8万人次。随着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今年前9个月,上海口岸入境旅客总数为1218万人次,同比增长107%。与此相对应的是,“China Travel”一下子火了。豫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大量外籍旅客将豫园游览时间改到晚间,吃着南翔小笼,看着沉浸式演出,欣赏国际光影节,深度感受上海夜生活节的精彩。
暑假也给了95后、00后甚至05后等新生代消费者更多美好的夜间体验。针对这批新生代消费者,“夜”态呈现出更混搭、更有互动属性的趋势,今年的上海夜生活节试图为年轻人的深夜狂欢找寻灵感和创意,通过公园、露台等创新场景,通过演唱会、演艺娱乐活动翻开新“夜”章。记者获悉,今年夜生活节期间,抖音“夜上海”话题播放总量突破18亿。
探索跨界联动的“上海样本”
“2024中国城市夜经济指数”显示,截至2023年底,上海共拥有2810家酒吧,2023年全年共播放了29.52万场夜场电影,居全国之首,在对337座地级以上城市的夜间活力的综合评估中,上海已连续多年位列全国所有城市之首。
过去5年来,商旅文体展联动已经成为新常态,市、区两级层面有联动举措,各部门之间有联动举措,让过去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比如,今年上海国际光影节期间,黄浦江上千架无人机空中演绎奇妙光影,杨浦分会场与浦东分会场隔江“握手”,共同创造光影节的跨区联动,这背后,需要杨浦区、浦东新区、市商务委、市绿化市容局、空管局、市文化旅游局等多方携手;9月30日,位于宝山区的上海·海上世界开业,并举行了国庆空中剧场秀、无人机和烟花表演,这背后同样有着多部门联动的努力。
上海夜生活节还建立起一套体制机制的配套体系。今年4月,市商务委等印发《上海市进一步促进商旅文体展联动吸引扩大消费的若干措施》,其中就有一条“加强夜间经济保障”,让更多创意变成创新,更多创新有了落地可能;让更多部门开始联动,更多联动有了机制保障,形成夜间经济发展的“上海样本”。
戴斌认为,从全国范围看,文博场馆和公共交通延时、分时步行街打造、24小时城市建设、城市夜间品牌塑造、夜游产品奖补机制,往往是各大城市夜间旅游促进政策的标准配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促进政策,以及社区居民和社会各界的发展共识,共同构成了夜间经济推动力,全面激发“大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