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沪深齐发力 筑人工智能新高地

2025年01月13日 16:02:39 中国城市报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

近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上海和深圳分别发布了《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和《深圳市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以切实的政策举措,全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

受访专家表示,上海和深圳的产业部署,虽然在具体措施和发展重点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人工智能产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及对未来城市智能化发展的前瞻性布局,将为全国乃至全球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和借鉴。

上海:侧重构建基础底座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已深度融入诸多行业领域,展现出非凡价值。

在金融领域,人工智能可以用于风险评估、智能投顾等,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精准度;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能够帮助医生快速准确诊断疾病,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这一系列成果的背后,都离不开强大算力的支撑。

“智能算力相当于高速公路的路面,越宽广、越坚固,车辆(AI模型)就能跑得更快、更稳。”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智能化研究所副所长、正高级工程师顾维玺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说。

根据《方案》,上海明确了到2025年底智能算力规模突破100EFLOPS的目标。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上海道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郭峰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拥有100EFLOPS的算力,相当于一天就可以训练出约10—20个类似ChatGPT4这种参数级别的大模型,在全球范围内也处于领先地位。

为实现这一目标,《方案》中提到将建设3—5个大模型创新加速孵化器,形成50个具有显著成效的行业开放语料库示范应用成果。

“行业语料库如同加油站,提供高质量的燃料(数据),使车辆能够持续运行并到达目的地;孵化器类似于服务区,为司机(AI开发者)提供休息和补给,支持他们开发新的车型(创新应用)。”顾维玺表示,行业语料库和孵化器的建设将降低AI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门槛,加快通用大模型向行业大模型转变,促进AI解决方案的快速部署和普及。

中国城市报记者发现,上海的《方案》不仅侧重筑牢基础设施,还大力布局产业生态。

“上海正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拥有强大的科研实力、丰富的产业资源和完善的产业链。”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强调算力规模与多领域应用成果,旨在通过提升算力基础设施,支撑人工智能在金融、制造、教育、医疗、文旅和城市治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郭峰说:“伴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我们意识到国内算力领域存在智能算力不足、利用率低、国产化程度不高、市场供需不匹配等问题,也发现智算服务单一,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造成资源浪费。仅靠智算中心的硬件升级,并不能解决算力结构性短缺的难题。《方案》中,强化基础底座赋能板块强调了‘优化市级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算力资源统筹调度能力’。这一政策直击了AI 算力产业遇到的难题。上海道客公司也正在持续发力推动算力服务统一化和规模化发展的战略路径,这与政策方向不谋而合。”

深圳:“真金白银”政策支持促源头创新

深圳,这座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城,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圳同样不甘落后,提出了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口号。

此次发布的《措施》被业内称为“AI十八条”。这些措施涵盖了从丰富生态要素供给到深化产业赋能的各个方面。

其中,“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被视为极具价值,将为企业发展带来重大利好。

例如,深圳市每年投入最高3亿元支持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单个项目可获得最高3000万元的资助。

深圳市还注重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推出了“训力券”“语料券”和“模型券”等政策。

此外,对租用智能算力开展大模型训练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深圳市将按不超过服务合同金额的50%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资助,对初创企业的资助比例更是提高至60%。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算力、算法、语料数据是诸多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的发展瓶颈,而这些‘真金白银’的措施正是面对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的核心痛点,必将吸引更多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在深圳生根发芽。”

值得关注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

在产业应用方面,深圳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每年投入最高1亿元,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科学研究等重点领域,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例如,在制造业领域,人工智能可以用于设备故障检测和故障诊断、基于视觉的表面缺陷检测等,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此外,深圳市加速开放政务应用场景,每年投入最高5000万元,推动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等场景开放,支持基于开放场景的人工智能应用开发。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也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市场机会。

“《措施》表明,深圳正在全力打破行业壁垒,促使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此举一方面能够让深圳产业整体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也让深圳人工智能企业找到了应用出口,强化了人工智能企业的盈利前景。”盘和林说,“只有用,才能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真正价值,才会让人工智能企业获得利润,人工智能产业和传统产业才能双赢。”

专家:产业竞争或将加剧

中小城市亦有机会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指出,2024年,我国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政策扶持,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化进程持续领先,发展呈现出技术进步与应用落地双轮驱动的特点。

“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正处于快速推进和广泛应用的阶段。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基本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应用等关键环节。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技术的不断突破,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日益深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创新生态系统。”顾维玺说。

受访专家一致认为,沪深两城的积极行动,不仅将为自身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注入新的动力,也将为全国乃至全球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值得留意的是,袁帅提到,在实施过程中,沪深两地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可能面临一些共性挑战。“比如算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如何平衡投入与产出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需要跨领域、跨行业的协同合作,如何打破壁垒、促进资源共享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郭峰表示,期望政府能够发挥引领作用,搭建一个连接人工智能技术公司与终端用户的对话平台,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业务场景中的创新应用。

记者注意到,除沪深外,北京、苏州、杭州、成都等地,都在不断加大对人工智能的投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与扶持措施,吸引顶尖人才和优质企业入驻,提升自身在该领域的竞争力。

“城市公共服务与公共设施借力人工智能,能优化资源配置、简化流程,使城市日常运行更加高效流畅,进而增强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并全方位提升产业承载力。”盘和林表示,当前人工智能领域正成为各大城市竞相角逐的新赛道,未来城市间在该领域的竞争态势将愈发激烈。其中,算法、算力和数据领域的龙头企业,将成为城市竞争的聚焦点。

需要指出的是,人工智能领域并非只有经济发达地区才能抢占先机,中小城市同样存在发展机会。

顾维玺建议,中小城市可以加强与大城市之间的协同合作,主动承接人工智能产业的转移和辐射,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例如,积极参与建设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等关键基础设施,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与大城市的紧密合作,中小城市能够更好地融入人工智能产业的大格局中,借助外部力量推动自身在该领域的发展。”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说:“可以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引进外部智力资源、培育本地创新企业等方式,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本地特色产业中的应用和推广。”

《中国城市报》(2025年01月13日第13版)


责任编辑:越玥

人工智能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读者来信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