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赋能非遗 打造趣味新年俗

2025年02月05日 16:51:57 中国文化报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于2024年12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今年春节的非遗味道格外浓厚。

今年春节,不少游客选择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感受民间传统艺术氛围。2月2日(大年初五)上午10点,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东广场上,伴随着激昂的鼓点,天津汉沽飞镲的表演者用翻飞的铜镲碰撞出清脆的声响,点燃了现场的热烈气氛。他们喊着嘹亮的口号,不断变换各式方阵,动作整齐划一,展现出天津渔民在大海中拼搏的豪迈气魄,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民俗展演闹红火,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序幕,紧随其后的是北京延庆旱船秧歌、昌黎地秧歌、天桥中幡、京西太平鼓……活动汇聚了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广东4地的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精彩纷呈的表演引来参观群众的阵阵欢呼。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广东普宁英歌也来到活动现场。表演者身着战袍舞服,面绘脸谱,挥舞棍棒,通过击、扑、踢、缠等动作,以豪迈的舞姿展现了南拳的精髓。

“来北京3年了,第一次在这里看到家乡的非遗民俗普宁英歌,我特别激动。”来自广东省揭阳市的梁小碧说,“普宁英歌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希望这次表演给所有观众带来好运。”

馆外锣鼓喧天,馆内也热闹非凡。“过年——春节主题展”是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流量”担当。展厅正中巨大的龙船形花灯吸引人们驻足“打卡”;“中国传统历法与春节”展围绕中国传统历法与春节的关系设置了10个问题,带领观众跟着展览一起走进历法的知识长廊;“灵蛇献瑞 祈福纳祥——书画名家2025新春楹联作品展”邀请了100多位书法名家和绘画名家,通过楹联和书法艺术相结合的形式,向观众普及书法艺术。

“希望通过精心打造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让观众直观感受春节文化的神韵风采,进而展现春节这一中华民族盛大隆重的传统节日所承载的创造精神与生存智慧。”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王晨阳说。

全国各地的非遗馆也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氛围。在浙江杭州,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于春节期间特别推出夜间延时开放服务,并精心准备了非遗技艺体验、非遗贺岁片展映等活动,让观众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春节;在福建福州,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集合了寿山石雕、漆线雕、武夷岩茶、福州茉莉花茶、福矛窖酒、福建红曲酒、连江鱼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群众带来了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在山东临沂,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春节期间客流不断,郯城木作技艺、沂蒙布贴画、费县手绣等技艺受到观众的热捧。

非遗的传承还要融入当代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AI等新技术也体现在春节民俗中,成为今年春节的一大亮点。1月30日(大年初二),在北京五棵松开幕的“北京新春科技庙会”打造了科技年俗一条街,通过机器人、AI技术、数智人等,将京剧、变脸、写春联、绘制糖画、祈福签、猜灯谜等传统非遗年俗精妙融入,成为京城春节的热门“打卡”地。北京市海淀区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刘传介绍:“这样一场新春科技庙会,将传统年俗、年味与科技发展充分融合,让科技迎新春成为北京的新年俗。”


责任编辑:张阿嫱

文化新年艺术春节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读者来信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