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城市报

商业航天未来“航向”:发射低成本高频率 应用多场景更安全

2025年03月31日 18:35:15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中国城市报记者 孙雪霏

近日,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霜蕊菊花研究所贡菊试验田,工作人员将搭载实践十九号卫星“太空遨游”的黄山贡菊种子播撒入地。这是安徽省药用、食用、茶用黄山贡菊种子首次太空搭载。图为工作人员程付强(中)为前来研学的学生介绍“太空育种”的黄山贡菊播种方法。

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摄

从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到完成我国首次南海海上发射、商业火箭首次外星发射的捷龙三号,再到国内唯一连续发射吨级以上载荷的民营商业火箭力箭一号,我国商业航天正用一次次里程碑式飞跃,引领航天强国建设迈入崭新赛道。

作为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商业航天凭借技术创新与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了更低成本、更高频次的航天服务。伴随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与产业链持续完善,我国商业航天迎来新的历史机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星辰动力”。

迈入规模化落地阶段

“5,4,3,2,1,点火!”2024年11月30日22时25分,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夜空被火箭赤焰点亮。随着长征十二号新型运载火箭托举两颗技术试验卫星刺破苍穹,发射场五公里外的淇水湾沙滩瞬间沸腾。

“看!整流罩分离成功了!”来自北京的航天创客陈宇高举着手机,镜头里挤满游客兴奋的脸庞。陈宇说:“能在‘家门口’观摩发射,对民营卫星企业来说意义非凡。”

这枚“商业新箭”的腾飞,标志着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正式投入使用。“从发射场建设到首飞仅用29个月,我们就实现了星箭制造、商业发射场测试发射以及卫星数据应用服务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闭环。”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郭强指着远处的发射塔架介绍。

在发射场几公里外的龙楼镇,“星途小筑”民宿格外忙碌,店主赵繁蕊热情指导旅客拍摄角度。赵繁蕊因“追火箭”与红海村结缘,最终定居海南。她笑称,火箭升空带火了观景房,也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商务考察团,乡土民宿从此多了航天元素与创客激情,旅游与科技在此完美融合。

发射塔架的耀眼光芒不仅点亮了夜空,也照亮了无数青少年的航天梦。海南省文昌中学的研学团队在沙滩上架起天文望远镜,兴致勃勃地观测火箭飞行轨迹。“王亚平老师的太空授课在我心里种下了星辰的种子。”高三学生林浩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上次我亲眼看见天舟八号货运飞船运送‘太空年货’,这次又见证商业火箭首飞,说不定我以后设计的卫星就会从这里上天呢!”

林浩的憧憬也映照着这片海岸的蜕变——曾经只仰望“国家队”腾飞的观景胜地,如今已经成为商业航天与市井烟火交融碰撞的创新热土。

与这份憧憬与活力遥相呼应的,是政府层面对商业航天的再度加码与肯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及“商业航天”,并将其明确为“新兴产业”,要求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其“安全健康发展”。这一表述标志着商业航天从“新增长引擎”升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航天强国的关键支柱。

商业航天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多位行业代表认为,如果说商业航天去年还处在以创新驱动为主的成长期,那么如今正迈向注重健康、有序和安全发展的新阶段。蓝箭航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昌武认为,政策层面持续加码让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和市场拓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民营航天企业注入了强劲信心。

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张世杰则表示,航天具备高科技、高风险、高收益特征,既需强化安全责任,也要给予企业技术创新和快速迭代的空间,让商业航天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迎来更大突破。当前我国商业航天已迈入规模化落地阶段,政府也在加速出台相关法规与标准,为商业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政策保障。

降本增效路径日渐清晰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我国商业航天正步入加速成长的“黄金窗口”,不断拓展想象边界。继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多次实施千帆星座组网后,今年3月,长征八号遥六运载火箭又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实现“一箭十八星”。千帆星座由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垣信卫星”)建设运营,是我国首个进入正式组网阶段的巨型低轨商业卫星星座。上述发射任务圆满成功,表明我国平板式卫星堆叠“一箭多星”发射技术已经成熟。

“我们亟需5吨以上乃至翻倍的近地运力,才能满足648颗GEN1卫星以及后续1.5万颗星座的组网需求。”垣信卫星高级副总裁陆犇直言,火箭迭代是打通卫星互联网产业链的关键。随着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的亮相,太阳同步轨道7吨级运力正在形成完整梯队。按照计划,2025年长征八号系列火箭有望执行十余次发射任务,常态化、高密度的火箭升空将进一步夯实我国商业航天的市场底座。

2024年被视作卫星互联网的“放量”元年,规模组网呼之欲出。基石资本执行董事浦槟岩指出,垣信卫星与中国星网的相继组网,为火箭研制、卫星制造以及上下游生态注入前所未有的信心。星座逐步扩大、火箭频繁升空将成为常态,也意味着发射技术与产业链协同迎来爆发期。业内普遍预期,2025年、2026年,规模化发射将带动商业航天驶向更广袤的星辰大海。

火箭批量化生产与降本增效,如今已成为燃眉之急。“火箭要想批量生产,前提是有足够的卫星订单。”长光卫星宣传负责人张宜坤一语道破产业链堵点。过往商业火箭公司缺乏大规模发射机会,常常“吃不饱”;如今,垣信卫星与中国星网纷纷进行“放量”部署,倒逼火箭公司加速迭代、升级可回收技术。张宜坤表示:“只有又便宜又可靠的火箭,才能赢得市场青睐。”

可回收火箭被视作商业航天降本增效的关键突破口。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蓝箭航天、深蓝航天等企业研发车间里,“蚱蜢跳”测试的轰鸣声此起彼伏。2024年,龙行二号、朱雀三号、星云一号分别完成垂直起降(VTVL)验证,标志着国产可回收火箭向更高目标迈出坚实一步。“通过10公里级VTVL试验,我们已攻克二次点火等难题。”蓝箭航天火箭研发部总经理、朱雀三号总指挥戴政介绍。

“打磨细节,力争在2025年实现首飞。”戴政坦言,可回收火箭的未来价值远不止降本,更在于为高频次、规模化发射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霍亮也将过去一年的发展称为“拐点”,并表示卫星互联网应用的不断落地需求,正反哺整个火箭产业链。

借技术创新之势,乘市场蓬勃之潮,商业航天已点燃“千帆竞发”新引擎。

太空旅游开启探索新篇章

初春时节,万物萌动,创新之风拂过南国大地。广州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的负责人叶盟正手捧一份“亚轨道太空旅行”项目的介绍,思索着飞向宇宙的种种可能。回想数年前,他还沉浸于科幻小说的奇思妙想,憧憬着坐上飞船遨游星海,未曾想,如今“太空旅游”正从幻想走向现实。

这仅是2024年商业航天新图景的一角:中科宇航、深蓝航天、北京穿越者等多家企业相继在亚轨道太空旅行领域亮相,并陆续开放预售意向。此前只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失重飞行,如今正逐步成为潜在度假选择。“在卡门线上俯瞰蔚蓝地球,在十分钟失重时光中感受宇宙之阔”,这种“极限旅行”蕴含的商机与梦想无比诱人,也为商业航天业态注入全新活力。

“我们的太空旅行飞行器预计2027年首飞,并计划于2028年实现载人太空旅游。”中科宇航(广州)装备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怀明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自信地向公众描绘未来图景。按照规划,该飞行器将采用可重复使用的助推器与乘客舱设计,大面积全景舷窗能让旅客在太空中近距离俯瞰地球,并在短暂的失重时刻领略星河之绚丽。

同样的创新步伐也在深蓝航天与北京穿越者的实验室里悄然加速。两家企业在火箭回收、载人舱安全保障等领域持续投入,力图以技术迭代拉低成本、提高可靠性。深蓝航天还在直播间“带货”太空船票,让公众提前锁定太空之旅,也为企业预留了三年测试周期。霍亮坦言,只有多次试飞、多番验证才能让更多人安全地走进浩瀚星空,“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搭建起坚实桥梁”。

在这场“飞得更高”的竞逐中,安全与责任始终是不可忽视的焦点。霍亮也表示,自己将率先试飞,以实际行动向公众传递信心,为更多人打开“星际之门”。

太空旅游的崛起,为商业航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过去,我国商业航天多聚焦火箭发射与卫星组网,需求单一、技术瓶颈明显。如今,这种面向大众的旅游体验,可进一步带动火箭回收、载人技术以及星际通信等领域快速迭代。北京穿越者在其“穿越者壹号”规划中,还勾勒了太空酒店、商业载人登月的未来蓝图。正如多位行业人士所言,“让火箭多飞,让技术多次试错”,方能积累出真正属于中国航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城市报》(2025年03月31日第06版)

责任编辑:越玥
  • 航天
  • 商业
  • 航天技术
  • 航空航天
  • 火箭
  • 卫星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