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城市报

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提档升级

2025年03月31日 18:35:16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 迪

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大楼的交易大厅,电子大屏实时显示着各类数据信息。

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供图

名词解释

国际再保险

指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通过跨国协议,将承保的风险责任部分或全部转移给境外再保险公司的行为。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全球范围内的风险分散,增强保险行业的整体稳定性,并帮助企业和国家应对极端风险。

近日,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安盛环球再保险(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等4家再保险机构在上海举行集中开业仪式。业界分析,这一保险行业里程碑事件,不仅将公众的视线聚焦到再保险行业,也展示了上海金融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作为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再保险通过风险分散、资金融通、市场定价等功能,为金融市场的稳定和资源配置提供了重要支持。今年2月21日,上海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要把推进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作为上海深化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当前,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果?在推进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如何更好地应对风险与挑战?中国城市报记者予以采访报道。

制度创新吸引险企集聚

走进位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内的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以下简称“登记交易中心”)大楼,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显示着实时更新的各类再保险交易数据。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为了能够使企业与客户面对面地洽谈再保险业务,大楼专门留出2层的空间作为交易大厅,并提供超百个交易席位。相比于热闹的交易大厅,楼上的办公区更显安静。入驻大楼的再保险机构的工作人员们有条不紊地开展核保、出单、结算等工作。

登记交易中心总经理助理常明向中国城市报记者介绍,这里不仅是再保险交易的物理场所,更是上海再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展示窗口。“我们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吸引全球再保险要素集聚,推动解决境内保险机构间数据标准不一、互信合作成本高企等难题,同时改善保险机构‘出海’的形象和竞争力,为提升全球再保险交易效率和标准化水平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方案’。”常明说。

据了解,登记交易中心建立了依托制度创新吸引全球再保险要素集聚的场内市场。例如,得益于其首次提出支持境内再保险公司、外国再保险公司分公司设立再保险运营中心,进一步丰富登记交易中心交易生态链的做法,今年1月17日安盛环球再保险公司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作为首家外资再保险机构正式入驻登记交易中心大楼。

“我们选择入驻登记交易中心,是看中了该金融要素市场的核心价值,即在交易效率与成本之间实现了平衡,这对我们初创型再保险公司尤为重要。”谈及入驻初衷,安盛环球再保险公司核保负责人孙艳丽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这一决策既是响应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政策导向,也是基于中国再保险市场需求的战略选择。

除了境外再保险企业来沪设立运营中心,国内相关保险企业的再保险运营中心也纷纷落户上海。中国人寿财险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以下简称“国寿财再保险运营中心”)业务管理部总经理张翼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通过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搭建平台,国寿财再保险运营中心与海外保险伙伴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先后落地多个国际再保险分入项目,比如为某中资企业在印度尼西亚的燃煤电站资产提供一揽子保险保障以及为在沙特阿拉伯的某中资企业承建天然气工程提供工程保险保障等。“一系列国际再保险分入业务的接连落地,既充分体现国寿财再保险运营中心作为在沪央企的责任和担当,也展现出国寿财险积极响应国家和监管号召的态度和决心,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上海国际再保中心建设热潮。” 张翼说。

截至目前,已有25家保险、再保险、保险经纪等机构的再保险运营中心或分支机构获批进驻登记交易中心大楼。

服务完善提高运营效率

除了制度创新,不断完善的服务也进一步助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加速建设。

接受采访时,孙艳丽特别提到了登记交易中心的服务团队,这是一支由来自各部门条线,专业涵盖金融、保险、国贸、精算、法律、计算机等领域,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员工组成的青年突击队。“他们的服务能力和响应速度出类拔萃,经常得到客户的点赞好评。例如,在登记交易中心青年突击队的一对一服务及实时响应下,从数据需求介绍、到对接方案讲解再到联调测试、评审上线全流程,仅用4周时间就完成了系统对接。最近,在我们上海运营中心和分出公司签订了新的再保险合同之后,这一团队又及时和我们对接,详细介绍了如何帮助分出公司在再保险登记交易平台上完成注册以及后续交易的步骤和要求,这为我们和分出公司尽快完成线上双签流程提供了完整的的信息和技术支持。”孙艳丽说。

对于这样一支训练有素、服务高效的青年队伍,张翼也同样深有感触:“登记交易中心的青年突击队为我们运营中心组建了专项对接群,我们运营中心在机构设立申请、系统对接测试、业务上线落地等各环节都得到了突击队成员及时有效的响应和支持。过去一年来,在青年突击队的协助下,我们利用登记交易中心平台扎实服务超70个‘一带一路’项目,为实体经济走出去提供风险保障超180亿,登记保费近亿元。同时我们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头部保险公司如巴基斯坦JUBILEE和印尼ACA等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助力登记交易中心作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保险市场进一步扎根上海、服务实体、辐射全球。”

据悉,自2021年组建以来,该服务团队便围绕政策研究、规则制定、系统研发、设施建设、会议举办等重点任务,助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再保险交易市场。包括运用区块链等技术,上线全球首个再保险数字化集中交易清算系统——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打通了机构间数据交互的枢纽通路,填补了全球再保险基础设施短板等。

多项发力应对风险挑战

激烈的市场竞争、繁杂的数据管理、迭代的技术应用……在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加速推进的过程中,风险与挑战并存。

具体会面临哪些挑战?资深保险精算师、上海昱淳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徐昱琛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分析,首先相比较全球知名再保险市场—劳合社市场上各类机构占比,境外再保险机构进入中国再保险市场的比率还比较低,市场的参与主体亟需提升;第二,跨境协调要加强,包括规则上的差异,不同国家对保险的监管、偿付能力和数据的隐私要求不同;第三,数字化平台的安全性和效率有待提高,包括信息安全、技术安全等;第四,在业务结构方面,应对巨灾和特殊风险,我们的整体承保能力与其他国际市场还有差距;第五,关于新型风险例如在绿色保险、气候风险再保险等领域,构建相关巨灾模型还需要进行数据上的积累。

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些风险与挑战?徐昱琛建议,要注重便利资金结算,要给予足够的外汇额度支持;面向境内外再保险机构,要推动实施差异化监管;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涉外纠纷的调解和解决;加强数字化平台的标准化建设及安全加固,比如上海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要统筹做好数据的分类和分级管理机制,加强核心数据的商业保护,对涉及相关数据泄露,要及时进行追责;再保险业务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才,如精算师、风险评估师、理赔专家等,因此要加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培养。“此外,在绿色保险、气候风险再保险等新兴领域,首先要紧跟时代潮流,贴近市场的需求;还要控制好相关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风险,尽管市场有需求,但再保险公司作为企业,依然存在经营风险,所以要做好风险的分散工作,不能因为出现偶发或群体性事件、巨灾事件,导致公司整体的经营能力受损;同时要注意保持行业协同发展,例如共享数据及借鉴一些欧美发达市场上的经验。”徐昱琛说。

《中国城市报》(2025年03月31日第07版)

责任编辑:越玥
  • 再保险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