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
随着网络支付技术的飞速发展,免密支付功能以其便捷性迅速走红,成为众多消费者网络购物时的支付方式之一。然而,因免密支付导致的资金损失案例屡见不鲜,暴露出的账户权限过度开放问题,引发深入探讨。
方便快捷易操作
消费场景渗透率高
“3分钟左右就看到支付宝有10笔支出,近1万元!”提到自己被骗的经历,北京的陈女士依然非常气愤。
陈女士本想在某网络平台找个便宜的视频播放会员,点击卖家给的付费链接,页面直接跳转到支付宝开通免密支付界面。对此,卖家解释称,等一会开通会员的优惠券就会到账。结果,陈女士没等来优惠券,却遭遇盗刷,损失了近1万元。
河南的薛先生不久前也遭遇了类似糟心事。薛先生是一名货车司机,在一次租车时,工作人员操作薛先生的手机,开通了免密支付。薛先生退车时想解除免密支付的操作,却显示解约失败。工作人员告诉他不用理会,之后再次收到扣款信息才意识到自己被骗。然而此时已联系不到上述工作人员,租车公司工商注册信息也查不到。
免密支付,顾名思义,是一种无需输入密码即可完成支付的快捷支付方式。用户在开通免密支付功能时,只需授权相关平台或商家,平台便会根据用户的支付习惯进行风险评估,为用户设定一定的免密支付额度和次数限制。在实际支付过程中,系统会自动识别交易信息,并在确认无误后直接从用户的账户中扣除相应金额。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10.29亿人。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2023年移动支付个人用户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免密支付可简化支付流程,操作简单,节省交易时间,满足用户对于支付便捷性的需求,在移动支付用户中接受度较广,参与调研的用户中近六成用户在日常消费中使用过免密支付。免密支付功能在小额场景中应用更为广泛,51.1%的用户使用免密支付的金额在100元以下,27.3%的用户在100元至300元。
免密支付功能在各场景中的渗透率较为稳定,乘坐交通工具为使用频率最高的场景,渗透率高达76.5%;电商平台渗透率达54.9%;线下实体店、生活服务类APP等场景中,免密支付渗透率也逐渐加大。
过度开放风险大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免密支付功能的实现需要用户授权平台获取一定的个人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交易过程中,平台会核实订单,然后付款。” 某支付平台客服向中国城市报记者介绍开通免密支付功能的流程。
北京威努特技术有限公司架构师石凌志坦言,一旦平台的账户权限设置不当,用户个人敏感信息就有可能被非法获取。某些小型电商平台或APP开发商,由于技术实力有限,服务器安全防护措施薄弱,数据库很容易被黑客入侵,造成信息泄露。
中国城市报记者在某购物平台购物时,付款页面会弹出免密支付勾选框,如不仔细看,很容易随手就开通了免密支付。在采访中,中国城市报记者发现,因免密支付造成资金损失的情况让不少受访者饱受困扰,有的通过投诉可以追回,但有的投诉无门。
谈到维权,陈女士说:“我平时喜欢使用免密支付,授权了很多平台,因为很便捷。但没想到,这次竟然被恶意扣了这么多钱。虽然我找到了卖家的店铺,也投诉了牵扯其中的多个平台,但被告知‘涉及站外平台交易约定内容’,多番折腾后无奈放弃。”
在黑猫投诉平台,中国城市报记者搜索“免密支付”,发现有近6万条相关投诉。
去年1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一些经营者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小额免密支付和部分银行小额交易无短信提醒的漏洞,在各类APP中植入广告链接,点击广告就会自动跳转免密支付,消费者无意中点击即被跳转扣费并自动续费。
石凌志介绍,如果用户的账户权限设置过于宽松,使用简单的密码或未开启二次验证等,易导致账户被盗。一旦账户被盗,不法分子就可以利用免密支付功能,将用户账户中的资金转走。
对于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不少网友表示,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开通了免密支付,希望相关部门能从源头解决问题;也有网友表示,乘坐公交、地铁等使用免密支付确实很便捷,谨慎使用能避免很多问题。
监管措施待加强
风险意识需提高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用于支付结算的管理办法,对支付平台和商家的支付行为进行了规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也强化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银行等机构加强对用户资金安全的保护。
然而在实际监管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于一些新兴的支付方式和平台,监管政策的制定相对滞后,导致监管空白和执法难度增加。
金融安全专家认为,支付平台作为免密支付的核心环节,承担着保障用户资金安全的重要责任。支付平台需要加强用户信息保护,使用更高级的加密技术,确保用户个人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要完善支付安全机制,如风险预警、交易限额、异常交易监测等,一旦发现异常交易,要立即向用户发送预警信息,并采取暂停交易、要求用户验证身份等措施保障账户安全。
中国城市报记者在某购物平台处了解到,该平台会对入驻商家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要求商家提供合法的营业执照和相关证件,并对商家的交易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要求商家确保交易环境的安全,防止用户的个人信息在交易过程中泄露。该平台工作人员表示:“因为监管较为严格,平台很少发生因免密支付出错的情况。只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在采访中,中国城市报记者发现,许多用户对免密支付的风险认知不足。北京的刘先生表示,他平时不是很细心,在开通免密支付功能时,很少阅读相关条款,对支付限额、扣款规则等关键信息不是很了解。在被问及授权了哪些平台免密支付权限时,刘先生坦言:“很多随手开通的都不记得了。”
对此,陕西泽诚律师事务所律师赵荣荣指出,消费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是防止个人资金损失的重点。在使用免密支付功能时,要注意合理设置支付限额,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将免密支付的额度设置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定期检查账户权限,查看哪些APP或网站已经授权使用免密支付功能,对于不必要的授权及时取消。开启交易提醒,及时了解每一笔交易的动态,如果遭遇资金损失,应立即联系支付平台和商家,如遇金额较大,可以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提交相关证据,争取挽回损失。
金融安全专家建议,在开通免密支付功能时需要谨慎选择,选择信誉良好、安全措施完善的支付平台和商家,注意保护个人信息。
石凌志表示,外出时尽量避免使用公共场所不安全的Wi-Fi网络进行登录操作。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进行支付操作,黑客可以轻易截获用户的登录信息,进而窃取账户。同时,要定期更新设备系统和支付软件,及时修复安全漏洞,防止黑客利用漏洞窃取账户信息。
中国消费者协会郑重提醒广大消费者: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不应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请务必提高警惕,主动管理支付权限,切勿因图方便而忽视潜在风险。如遇消费纠纷,可拨打热线电话或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进行维权。
《中国城市报》(2025年03月31日第08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