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2025中关村论坛人工智能主题日”——6G技术与产业创新论坛在京举办。北京邮电大学、中关村泛联院和中国移动共同发布全球首个面向6G智能传输的无线环境知识库和信道大模型,支撑6G通信系统从被动调整向主动适应环境转变,加速6G智能传输技术的应用落地。
无线信道模型在每一代通信技术研究、产业开发、测试验证、应用部署等方面,都会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在2G、3G时代,信道模型的参数都来自于欧美,与中国地理环境地貌有比较大的差异。北京邮电大学和中国移动自3G时代就开始做这方面的研发积累。我国4G、5G取得技术突破之后,科学家们也试图解决差异化的环境和模型之间对应的关系,来解决行业面临的信道大模型普适性和泛化性难题。
此次发布的无线环境知识库旨在将我们所经历的复杂多变环境和无线信道进行精准选择和匹配,其涵盖70余种复杂场景下的无线环境知识,可解决复杂通信场景下6G智能传输的快速在线预测难题。在知识库基础上构建的无线信道大模型,基于DeepSeek等主流架构,能够适配不同场景和频段,实现6G智能传输的场景泛化、多任务并行处理,从而支撑6G相关研究、技术评估、标准化、产品研发、测试认证和规划部署等。
中关村泛联院首席科学家、中国移动集团级首席专家刘光毅介绍,本次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发布的基于无线环境的知识库和通用信道大模型可以根据采集到的实际环境数据来提取特征,进行环境重构,再通过知识库和信道大模型,显著提升信道预测精度,实现多场景多任务可泛化,支持通信智能化发展,为6G“数字孪生、智能泛在”愿景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