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经络腧穴教研室主任、教授 程凯
如同精密的“交通网”,经脉是气血运行、脏腑联络的重要通道,在人体中共有12条。其中,足少阳胆经隶属于胆,是一条“要道”,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黄帝内经·素问》评价其为“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它本身也是一条“易堵路线”,出现一点问题就会扰乱气血运行,结节、囊肿、肌瘤等便可随之而来。
胆经“架起”整个身体
足少阳胆经,即“胆经”,贯穿人体两侧(左右各一条),从头部开始,沿着耳后、颈部、肩部、胁肋部,下行到双腿外侧,终点是第四脚趾的外端。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经络腧穴教研室主任、教授程凯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两条胆经串起整个人体的框架,负责调整形体活动和脏腑节律。
人体分前后两面:前侧的腹部较柔软,后侧的背部更刚强,一刚一柔之间达到动态平衡才能保证中间的脏器稳定。胆经就像一个“合页”,位于前后的接缝处,保证机体屈伸有序。“若将人体比作一栋房子,胆经就是房梁,维系着躯壳的稳定。”程凯解释,一旦房子歪了、漏风,即中医讲的气机失调,住在里面的内脏就会不舒服。因此,胆经畅通时,经过的脏腑节律正常,保证消化功能良好、情绪平稳、不易疲劳等;胆经不畅时,顺着其循行路线,很多脏腑会出现功能异常,比如呼吸不畅、心律失常、消化不良等。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研究员代金刚补充道,在临床看来,胆经与胆相连,因此胆经畅通时,胆汁排泄正常,消化道高效工作,各脏器可得到充足营养;一旦发生瘀堵,往往堵在哪里,就痛在哪里。此时,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也难以排出体外,堆积在体内,会进一步阻碍气血流动,久而久之易形成结节、囊肿、肌瘤等。
几大穴位最易堵住
程凯表示,“不少人认为,胆经不通说的是一整条经络都被堵住了。实际上,就像现实中的交通问题一样,解决最核心路段的拥堵即可,但前提是找准问题所在的具体方位。”
肩井是上半身“重心”。肩井穴位于肩部,主要牵涉肩部的肌肉、骨骼及周围神经等。程凯介绍,肩部肌肉结构复杂,力学架构纵横交错,恰似“井”字的两横两竖,成为头、颈、肩等部位平衡的“重心”。仿佛“井口对泉眼”,肩井穴和足底的涌泉穴(脚底前部凹陷处)相对应,这也是“气功”等传统功法均要求“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的原因,以保证两个穴位对齐,气血可源源不断地在全身流转。
代金刚表示,长时间低头、伏案、耸肩等不良姿势,使肩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造成肩井穴气血运行不畅,仿佛“井盖”被封住,“泉水”无处可出,便会瘀堵、形成“结节”,引发肩部沉重、酸痛等不适,甚至会向颈部、上肢放射,这也是现代人肩周炎、颈肩综合征高发的原因之一。
疏通肩颈,需一拿一放:一只手搭在对侧肩膀,拇指放在肩井穴上,其余四指并拢轻扶肩部,与大拇指一起用力,有规律地提拿肩部肌肉,一拿一放交替进行,保证动作连贯缓和,用力由轻而重,连续提捏2~3分钟即可。
五枢是五脏“枢纽”。五枢穴位于下腹部,在骨盆前侧凸起骨头的内侧、肚脐下3寸(10厘米)的位置,临近腹股沟、盆腔等结构。程凯介绍,“枢”为枢纽之意,是指其位于胁肋、下肢、腹部等5个方向的“交叉路口”,情况很复杂,易受外力挤压或寒冷刺激造成瘀堵。一旦五枢穴瘀堵,可出现便秘、小腹痛、腰胯疼、下肢寒凉、骨盆偏移等,甚至形成肝囊肿、胆囊结石或息肉、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结节”。这些“结节”位于机体内部,且早期症状一般不明显,但平躺后放松双腿,可能观察到一只脚向外撇开,按压该侧的五枢穴,便能感受到疼痛、硬结。
打通五枢,要一屈一伸:取仰卧位,健侧腿平放,患侧腿屈膝;双手环抱膝关节后施力,先向身体上方牵拉膝关节,然后放平,一屈一伸算一次;再分别向身体内上方、外上方牵拉膝关节,每次牵拉后均需放平,每个方向重复5~6次即可;完成后,可隔着薄衣用拇指点拨患侧五枢穴3~5分钟,以疼痛能耐受、皮肤微微泛红为宜。
阳陵泉是筋的“开关”。阳陵泉穴是胆经的一处合穴,位于小腿外侧,如果屈膝90度,可在膝关节外下方摸到一块凸起骨头,阳陵泉穴就位于骨头前方的凹陷处。作为筋(大致与解剖概念中的肌肉、肌腱及关节软骨相近)的精气聚会之地,阳陵泉穴对应小腿肌肉、肌腱及相关神经等,与小腿酸痛、关节痛关系密切。代金刚介绍,外感风寒湿邪或过度劳累,都可能导致阳陵泉穴的气血不畅,从而出现小腿局部“结节”,引发疼痛、酸胀、膝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影响下肢正常活动,有时还会伴有下肢水肿。
揉按阳陵泉,做到一顺一逆:取坐姿,屈膝后找出阳陵泉穴,先用大拇指顺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再逆时针按揉2分钟,如有酸胀感,代表力度、位置较准确。
春季壮胆正当时
胆气是春生之气,当下调经“壮胆”顺应天时,可帮助阳气升发,促进新陈代谢。程凯表示,为保障胆经这个“合页”的平衡,大家可尝试一些简单养生法。
“拉开”经络。程凯强调,中医强调气机的升降浮沉,是指让人体“横轴”(横膈)和“纵轴”(足少阳胆经)都得到充分的舒展。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等传统健身功法,可使“横轴”上下浮动,继而牵拉、展开两侧“纵轴”。比如,八段锦的“两手托天理三焦”可通过双手上举伸展整个身体;二十四节气导引术的“清明开弓射箭式”,上肢需左右对拉,形如拉弓射箭,也可充分刺激两侧胆经。建议生活中任选一种功法,每天坚持练习20分钟。
“少吃”清胆。代金刚提醒,春季饮食需注重调养,多吃清淡、易消化、疏肝利胆的食物,比如菠菜、芹菜、荠菜、山药、银耳等,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尤其是高脂、高胆固醇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以免刺激胆囊收缩,加重炎症或促使结石形成。
“早睡”养胆。春季白昼渐长、黑夜渐短,早睡早起更顺应阳气的升发,有助胆经气血运行。子时(晚上11点~次日凌晨1点)是胆经当令,胆气最为活跃,此时养胆的最好方式是睡觉,建议每晚11点前入睡。
“多动”化瘀。胆经本身就少血多气,久坐、少动、受寒等极易加剧胆气瘀堵,生活中需避免久坐,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调整坐姿,腰背挺直与大腿呈90度,大小腿呈90度,保证腹股沟舒展,不要跷二郎腿;注意肩部、臀部和下肢的保暖,避免寒邪入侵引发气血凝滞。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后,如果感觉疲劳减轻,精力更充沛,消化功能增强,食欲变好,腹胀、口苦等不适减轻,且胆经循行部位的疼痛、酸胀等有所缓解,说明养胆起到一定效果。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