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低空经济这一新兴经济形态的飞速发展,近年来,众多低空科技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地融入到城市治理的各个脉络中。在公共服务、环境监测、交通疏导、应急救援、治安防控等城市治理重要领域,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低空飞行器凭借高效、灵活、智能的独特优势,成为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得力助手”。
当下,低空科技在城市治理领域已取得哪些实质性进展?政府与企业该如何进一步利用好低空科技,携手破解城市治理难题?
政府引领 拓展应用场景
2021年2月,低空经济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此后,全国多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动政策与产业层面紧密配合、协同发力,谋划并布局低空经济相关产业。
数年间,低空经济凭借独特优势,逐步融入城市治理的多个场景。2024年7月,上海市印发《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到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城市安全、交通执法、电力巡检、农林河道养护等城市场景应用,加强中心城区各类重大赛事活动安防保障。
同年9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提出将加大无人机在城市管理、空中交通、生态治理、农业生产、电力巡检等领域的应用。
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低空技术能为经济发展注入蓬勃动力,为国防安全增添有力屏障,为社会治理带来高效赋能与创新变革。
具体而言,吴仁彪认为,依托创新思维可以实现无限延展。例如,城市高楼消防应用场景非常适合使用无人机来代替传统消防车;在轻微交通事故处理场景中,小型低空设备因其灵活性,可实现精准捕捉信息、快速取证、喊话疏导;随着未来大型低空载人载物无人机技术的成熟,一旦高速公路发生严重交通事故,交通部门可以借助该类设备快速转移事故车辆,及时疏解交通。此外,在执法领域,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有望取代传统警用直升机,实现更高效、灵活的安保和执法行动。
“低空科技在城市管理与公共安全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场景。”中国民用航空局低空地理信息与航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谭翔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低空科技的核心优势在于精细化利用空域资源,重构城市治理维度与响应效率。如政府在行政区域使用无人机作厘米级定位,或利用无人机构建城市级三维模型,再加上氢燃料电池无人机技术的完善,将进一步推动城市管理低碳化。
企业发力 驱动技术转化
在低空科技赋能城市治理过程中,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几年,北京鸢飞科技有限公司、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沃兰特航空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沃兰特航空)等行业头部企业,通过提供先进的低空飞行器和技术服务,加快布局城市治理领域。
“我相信,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将在未来城市管理与安全系统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结合人工智能、自主飞行等技术后,有可能成为城市高效治理的基础设备。”沃兰特航空创始人兼CEO董明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低空科技得益于高效便捷的低空交通设施,以及全方位、无死角的城市检查与应急响应能力,在赋能城市管理与安全方面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在上海等超大、特大城市已初见成效。董明认为,二、三线城市政府有关部门也应积极开展低空科技在城市管理与安全领域的应用尝试,为低空科技推动城市治理积累宝贵实践经验、提供可靠数据保障。
从企业角度,董明建议加强技术创新与研发,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和安全性,以满足城市管理与安全需求,增强产品竞争力;强化与政府合作,借助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共同推动低空科技在城市中的应用与发展;注重培养专业低空行业人才,为低空行业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低空科技兼具双重属性。”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主任、中央财经大学低空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伟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从产品属性看,它可被视为商品;从设施属性而言,则类似新型公共基础设施或低空市政基础设施。这种混合属性决定了低空科技发展需兼顾产业经济和社会民生。
王伟认为,企业与政府合作推动低空科技赋能城市治理,首要面临的是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各司其职的新格局。一方面,企业需清晰认知自身在治理格局中的定位,研判所推动的低空科技如何服务于企业、政府及社会民生需求;另一方面,政府要牵头确定在低空科技发展中的确权确责与确立问题。若缺乏系统整体考量,企业盲目发展,就难以与城市治理形成良性互动。
“明确上述统筹认识与系统关系后,企业可从几个方面投身城市治理。一是积极参与法规标准制定,从企业团标等层面,与地方政府共同围绕低空科技、场景制定规则法规标准,使研发有的放矢;二是参与低空发展规划,在空间与产业规划中发挥建言献策作用;三是投身建设,勇于提出前瞻性建设标准;四是投身运营环节,设计未来低空运营模式;五是开展服务,涵盖商业运营层面服务与社会责任、民生性服务;六是参与治理,通过将技术与治理规则有效衔接,实现低空经济与地方城市运行系统提升的深度融合。”王伟说。
多方携手 探索发展之道
尽管低空科技在城市治理中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业内认为,当前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最主要的就是在低空科技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培育不足,技术创新遇到瓶颈,以及相关生态亟待完善。”谭翔说。
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谭翔建议政府构建政策工具箱,简化审批流程,提供空域资源市场化配置,增强企业参与意愿。同时,激活市场动能,政企合作攻克技术难题,推动产业链价值重构,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技术层面,除了聚焦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完善安全技术体系外,还要营造良好生态,设立人才专项基金,加强国际合作,完善风险共担机制。
“有关部门可借鉴深圳、青岛等地的实践,通过政府支持、开放空域、提供资源等方式,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技术应用效率,最终释放低空经济潜力,共筑低空科技与城市管理融合新生态。”谭翔说,“要注意,低空科技发展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治理理念的革新。未来,城市将是三维协同的‘立体智慧城市’,低空科技则相当于钥匙。”
除了城市,在农村区域,无人机技术也为治理现代化开辟新路径。今年2月,浙江省印发《浙江省农业农村领域低空经济发展行动方案》,针对农业低空监测、低空服务、低空运输和农村低空治理等方面,提出“发展农作物种植规模、长势、病虫害、灾情等飞行智能监测”“扩大无人机在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整治巡查、种粮补贴核实、农业保险快速查勘定损等场景应用”相关举措。
城市与乡村治理存在差异,王伟认为,针对农村区域,可遵循“需求牵引、场景驱动、人才支撑、配套保障”十六字方针。在需求牵引方面,农村治理与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因此,需要设定基础版需求,使无人机具备满足这些基础需求的功能。同时,围绕特色和特定需求研发专项功能,并以市场为导向,牵引技术持续发展;场景驱动方面,寻找农村治理或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典型、关键应用场景,并将其转化为无人机可提供的服务模块;人才支撑方面,可借鉴北方秋收时收割机队伍形成职业化队伍的经验;配套保障方面,农村条件相对城市而言并不完善,无人机作为先进机械设备,可能面临突发故障等情况,需在临近区域建立基本配套保障体系,快速解决零部件维修、应急等问题。
《中国城市报》(2025年04月14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