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务院新闻办将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系列中外记者见面会。在17日下午的首场见面会上,5位生态环境领域代表围绕“守护绿水青山共建美丽中国”这一主题,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畅谈工作经历和体会。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背后,离不开每一位环保人的努力。
来自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谷树茂,是一名普通的环境监测工作者,近18年来一直坚守在污染源监测岗位第一线。“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能够为环境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数据。”谷树茂说,工业企业的烟囱、突发环境事件现场等,都是自己监测的阵地。
“污染源现场监测,经常需要我们背负十几斤重的设备,爬到几十米高的平台进行作业。”谷树茂说,有时为了调查取证,要在深夜爬上几十米高的烟囱开展监测。由于工作性质特殊,他和同事常在高空一待就是一天。
尽管工作条件艰苦,在外人看来还有些枯燥,谷树茂却发自内心地热爱着这份工作。去年,谷树茂获得了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污染源监测组第一名。“生态环境监测是反映美丽中国‘颜值’的‘镜子’,美丽中国美不美、美在哪儿,都需要用监测数据来说话。”谷树茂和团队也在不断研发新的监测设备,制定相应的监测规范、监测标准,确保监测数据更加全面准确,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安全是核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我和我的同事们要做守护核安全的忠诚卫士,全天候驻守在核电现场。”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设施监督二处处长杨义平介绍,自己从事的工作是核电厂的驻厂监督,先后监管过秦山核电站、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全球首堆,以及中国核电名片“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目前负责监管三门核电厂、金七门核电厂的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
“作为一名现场监督员,驻厂监督是核安全监督的第一道防线。”对杨义平和同事们来说,现场监督是日复一日的坚守。穿戴好装备,穿行在核电厂的钢筋混凝土之间,他们下泵坑,巡核岛,攀爬脚手架,开展人员访谈、执法调查,排查每一项安全隐患。杨义平表示,核电是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在核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核电厂核安全业绩长期保持良好,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胡京南长期从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参加工作18年来,主持了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30余项。“我和同事们对京津冀的污染过程开展跟踪研判,快速解析污染成因、识别污染来源,创新了区域和城市空气质量管理技术。”胡京南回忆,“2015年以来,每个冬天的夜晚,只要出现污染过程,我和同事们就需要夜以继日地开展分析,有的同事上半夜收集和整理数据,我和其他同事就在下半夜起来分析数据和提炼结论,第二天再参加污染过程会商。”通过一次又一次摸索,科研人员从排放、气象、化学和传输等方面,找到了污染的成因。
胡京南还带领团队开展了近千次机动车排放测试,参与了国五、国六重型车排放标准制定及修订,推动机动车监管从实验室走向实际道路,提升了治污水平。这些研究成果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北京冬奥会空气质量联防联控等提供了科技支撑。2013年—2022年,京津冀区域在GDP增长六成的同时,PM2.5的浓度下降了六成以上,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科技创新为蓝天保卫战和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胡京南介绍,他和同事们正在开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研究,这项研究工作有望助力空气质量进一步持续改善,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新的动力。
参加见面会的代表中有两位90后,代表了生态环保一线的青春力量。
付怡然来自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2019年加入环保队伍以来,一直在环保一线从事执法工作。尽管年轻,但他已多次参与生态环境部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现场组工作,累计帮扶企业整改问题数百个,多次获得监督帮扶表现突出个人、执法大练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活跃在生态环境保护战线上的年轻人,我认为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我也将时刻战斗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前沿,守护好祖国的碧水蓝天。”付怡然不仅是一名“执法尖兵”,同时也是天津市生态环境青年志愿服务团队的一员,经常深入学校、社区开展法律宣讲、志愿服务。
丹江口库区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库区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在109项水质监测指标中,有107项为Ⅰ类,达到直饮标准。90后女孩袁慧,是湖北十堰丹江口市的“小水滴”志愿者。见面会上,她特意穿上了印有“小水滴”志愿服务标识的服装。“它意味着我们每一位库区人都是‘一滴水’,一滴水虽然很小,但有无穷的力量,我们用心守护着一库碧水。”袁慧介绍,“我们主要围绕守水护水开展宣传宣讲、清漂净岸、巡河护河、植绿护绿、文明观察五大类志愿服务活动。”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18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