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民营经济正迸发出蓬勃生机:2024年,上海民营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实现增加值1.63万亿元,占全市比重的30.3%;税收贡献超5599亿元,占全市比重达38.2%;实现进出口总额突破1.43万亿元,同比增长10.2%;80%的“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是民营企业,民营经营主体占比超九成。
“民营经济是推动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4月17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指出,上海聚焦企业发展所需,在金融财税支持、数字化转型、人才保障、行业专项支持等方面推出一揽子政策措施,充分激发了民营企业发展活力,有力促进民营经济质量效益提升。
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为何能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热土?或许可以从上海今年以来一系列密集且务实的行动中找到答案。
2月5日,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上海召开了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并同步发布《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 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这无疑为全年的营商环境优化工作定下了基调。此后,上海更是动作频频,不断释放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强烈信号。
3月25日,上海召开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座谈会,为企业提供了直接发声、表达诉求的平台。4月3日,上海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进一步提振民营经济信心。
一场场会议紧锣密鼓地召开,一项项措施接连出台,无疑表明了上海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积极姿态,更为上海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热土筑牢了根基。
在此背景下,《新时代新征程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应运而生。《若干措施》聚焦六个方面,提出了26项工作措施,内容涉及优化发展环境、破解融资难题、鼓励拥抱创新等,这些措施既有针对性,又具有前瞻性,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转型慢等“真问题”,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4月17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对《若干措施》进行了深度解读。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发布会还特别邀请了部分民营企业家和专家旁听。这一开放姿态,折射出上海在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上的总体考虑。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将其表述为:“坚持平等对待,聚焦可落地、可操作,立足加强政府服务。”
上海全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旨在实现民营企业与这座城市的“双向奔赴”。
这一努力得到积极回应。和元生物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清梅认为,《若干措施》中有关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措施十分有力。她指的措施是中小微企业信贷奖补政策。
政策中提到,新一轮政策将奖补资金规模由每年2.5亿元提升到5亿元,将科技、外贸、农业等重点行业贷款不良率原0.5%的补偿门槛全部取消,补偿比例提升到55%,对首次贷款额外再提高5%;信贷奖励资金考核指标进一步优化。
还有一位企业负责人感慨不已,认为这些措施非常务实,尤其注重提升“企业感受度”,让民企在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发展定力,增强发展信心。
现场,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篷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这些政策表明了上海对民营企业的信任度不断增强,这些体现在场景开放、合规检查规范等多个方面。他将信任的构建总结为“四个信”,即信任、信息、信用和信心。信任是基础;通过信息透明化传递,让民营企业及时了解政府职能部门的想法;基于信任推出的各种支持和振兴措施,便是信用的体现;这一系列举措,最终汇聚成民营企业坚定发展的信心。
不难看出,《若干措施》与年初召开的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大会所倡导的理念一脉相承——强调提升企业“感受度”,即切实回应民营企业期盼和关心的问题,推出的措施不求面面俱到,努力让企业可感可及,更好提振社会预期和信心。此外,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和制度创新,为民营经济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如今,上海正以坚定的步伐锚定目标,以务实的举措推动政策落地见效,朝着打造“创新活力充分迸发、一流企业竞相涌现的民营经济发展新高地”奋勇迈进,让民营企业在这片沃土上挺立潮头、大显身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