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

从更新走向复兴:江西永新探路县域城市更新(下)

2021年08月04日 17:51:49 中国城市报杨保军 王向荣 彭礼孝

永新县规划鸟瞰。

更新后的永新古城实现了特色功能与活力提升。

文化营城——

让历史与时代对话

站在新时代与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古城对话,文化是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支撑。“重见永新·共同缔造”古城再生计划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制定了保护更新规划设计。规划提出,挖掘文化底蕴、修复历史记忆,持续推进老城保护更新与环境改善,建设一批延续历史、传承文化、保护遗产的标志性工程;传承永新历史文化,有效挖掘永新城市资源,重塑城市系统的创新活力,优化永新城市空间形态,激活永新的空间价值。规划设计以文化为引领,挖掘永新传统营城智慧——因山为屏、理水塑城、依势筑城、修文荣城、聚市兴城、立标识城等六个基本法则作为当代古城更新营建的重要思想源泉。

此外,规划通过对中国多个山水古城的发展路径比较,将永新古城定位为集居住、文化、旅游、商业于一体的城市特色区域。规划提出,永新古城更新应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探索政府、市场、设计师、居民和社会团体等多方参与下的小规模渐进式保护更新路径,用“绣花”功夫,合理有序地推进保护更新。具体提出三大策略:

“山—水—城”格局修复。以永新传统山城秩序和空间层次为参照,规划提出“远山目可览,近山行可达”的控制思路。远山作为生态屏障,控制周边建设强度和形态;近山营造可进、可游、可赏的郊野游憩空间,适当建设爬山步道和少量公共服务设施;疏浚历史水系并标识历史信息,修复自然驳岸、湿地、滩涂等,两岸一定区域内严格限制新建设行为,营造连贯的多层次亲水空间,再现渡口、码头、浮桥、阁塔等历史景观意向;将滨水交通次干道降为生活性支路,利用地形高差在滨水核心段对道路进行局部下穿,上部盖板设置滨水步行活动空间,使古城与滨水区域有机缝合。

空间网络和风貌修补。强化永新古城“一横三纵(禾川东大街、北门街、民主街、幸福路)为骨架,滨水沿线为特色,传统公共空间点缀其中”的传统格局和空间网络。延续传统街巷系统,、因时因地进行逐步更新改善、修复重要地标节点;在对每栋建筑详细调查评估的基础上,以微改造的方式分类制定风貌保护、修复和提升措施,延续古城多元风貌特色;规划结合重要历史建构筑物和地标设置特色开敞空间,充分利用街角、巷口、宅旁闲置地等空间设计多个口袋花园。

特色功能与活力提升。规划提出以永新幸福路为主体的民俗文化体验带、以民主街为主体的古城记忆展示带、以盛家坪为主体的红色文化展示带以及南岸滨水郊野游憩带。通过红色文化、非遗展示、艺术体验、传统美食、休闲民宿、现代艺术等特色功能业态的植入和培育,共创品质永新。以传统街巷、滨水绿道、山水通廊等为载体,设计若干文化体验路径,将古城及周边文化资源串联,形成形式多样、有故事的文化游线。

激发本土居民参与治理是基本认识。规划在更新方式上提出鼓励老城居民积极参与自家房屋修缮、建筑外观装饰、街头巷尾的公共空间改造以及特色产业培育等。组织者通过各类激励政策引导居民、商户,与CBC建筑中心等机构、专家团队密切合作,明确更新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居民、商户等主体的积极性,在规划设计导则指引下自我设计,保持古城多元化的建筑风格,促进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活城理水——

让风景走进生活

永新实践的景观设计包含3个部分:街景更新、水岸重塑和自然公园设计。街景更新已经大部分实施,后两部分有待下一阶段实施。

街景更新。对照清代舆图,永新目前的老城基本保持了清代的格局,主要街道如幸福街、民主街、盛家坪路的位置走向与历史街道一致。但是老街上保留下来的老建筑已不多,除了个别作为文保单位进行过修葺,为数不多的传统民居大多已是破败不堪,面临倒塌的境况。街上还有少量民国风格的建筑以及一些上世纪60-70年代的建筑,质量较差。数量最多的是居民的自建房,采用砖混结构、平屋顶现代风格、铝合金门窗和瓷砖贴面,建筑质量相对较好,但色彩各异、风格糅杂、风貌较差。

永新老城的街道地面为普通混凝土地面,没有雨水排放设施,雨水顺地形流入禾河。传统民居入口与街道之间大多没有高差,与街道连接性较好,但墙体受潮严重、普遍发霉开裂。现代住宅每户门前都砌有3-4级台阶,造成建筑与街道的分离,同时形成沿街界面的破碎。街道上以居民住宅为主,商铺很少。电力和网络设施皆在街道上空穿过,影响街道景观。街边还有一些老建筑倒塌后形成的空地和荒地。

总之,永新老城3条老街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沿街建筑风貌混乱且质量参差不齐,公共空间和商业设施匮乏,没有形成良好的街巷景观,也难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针对永新老街区存在的问题,景观设计团队提出了相应的改造思路:保持老街格局及原有沿街建筑,采用微改造的方式,避免大拆大建;优化街道的基础设施和地面肌理;增加街道公共活动空间,丰富区域功能。具体策略如下:

重塑街道底面和沿街界面。景观设计团队保留了幸福街、民主街和盛家坪路一横两纵的街道格局。为了提升街道的安全性与整体性,统一铺设各类市政设施管网,电力通讯等线路全部入地,使原来年久失修、存在极大安全隐患的管线得到了有效治理,街道视线相较改造前更加通透。重新设计街道铺装并增设雨水井和雨水管网,通过铺装材质和色彩的变化强调街道的线性特征,并解决街道的积水问题。统一街道与建筑连接处的沿街界面,整合原先各家各户各不相同且杂乱无章的台阶,对墙裙进行修缮,增设勒脚解决墙面泛水的问题。此外,还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增设了植物种植池,并添加可随意移动的种植箱,这不仅保留了居民养花的生活习惯,还使街道更加整洁有序,充满生机。

改善沿街建筑立面。景观设计团队将永城老城区沿街283间建筑分成三类:历史文物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和现代风貌建筑,然后分类施策进行具体改造。对历史文物建筑采取保护修缮措施,完整保持建筑原来的形制与风貌。对于质量较差的传统民居建筑,进行结构加固和外立面、墙体、门窗和屋顶的修缮,使其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同时提升建筑的美观与安全性。现代风貌的建筑质量一般较好,通过微改造既保持其多样性又形成统一和谐的街区风貌。通过更换沿街建筑的门窗,不仅使建筑更为整齐,也提高了建筑的隔音保温性能,提升了居民的居住质量;设计了空调室外机的装饰性维护结构,形成建筑立面的有序变化;在窗沿设计种植槽支架,增加立体绿化的可能性,并结合空调室外机位和种植槽支架,增设建筑外层表皮,遮挡原有建筑立面;增设钢结构框架,对危险的老建筑阳台和外部楼梯进行加固;增设一层屋檐,统一沿街界面并增加避雨空间。

因缺乏现状建筑的图纸,设计团队采取的改造措施都是轻型外装饰结构,在提升街道景观的同时并没有改变原有建筑的结构、门窗位置和墙面材料。这种简单化的处理减少了资金的投入,也使得改造更容易获得居民理解并得以推动。

增加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团队在建筑倒塌后形成的街旁空地修建小尺度口袋花园,打造具有生活气息的公共活动空间,丰富老城居民的生活。这些公共空间的设计考虑永新的历史文化、居民的生活习惯以及未来街道可能承载的活动,设置不同的主题和空间形式。比如,“忆园”所在地为红四军军部旧址,花园平面布局暗示了原有建筑格局,花园入口用抽象的方式复原了旧址的沿街立面,体现了永新的红色文化。“志园”展现了当地的历史,憩园和梅园提供了休憩的场所。珍园位于海天茶社对面,是一个纪念贺子珍同志的小型台地花园,可供室外喝茶,也可作为非正式的小舞台。每个小花园根据自身的主题,对永新的历史与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掘与再现。

重塑老城滨水空间。永新古城位于禾河岸边,原有高大的城墙,既是城市的防卫设施,也是城市防洪的屏障。如今城墙早已不在,但现有的城市防洪墙非常高大,并显著高于老城街道标高。滨水区利用现有防洪墙和城市之间的高差,将上位规划中的市政道路置入地下,在屋顶形成宽阔的滨江带状花园和滨水步道,仿佛古代城墙上的空中花园。滨水空间还设置了亲水广场、滨水看台、休息廊架等休闲设施和商业服务建筑,使老城的滨水地带形成完整的绿色空间,并且与老街相连,形成连续的不受机动车交通干扰的步行区域,将永新老城与河流联系了起来。河边将设置望江楼一座,作为老城新的地标和眺望江景的场所。保留现有码头,并在码头东侧设置一座步行廊桥,既方便城市两岸交通,也使城市增加一大景观。滨水区未来建成后,不仅将为市民创造一个接近河流观赏河流的公园绿地,也将大大增加老城街道的人流和活力,创造大量的商业机会。

把自然带回都市生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是人类最美的生态家园。廊桥通往禾河对岸,会将人们引入一片自然公园。设计团队通过软化原有的滨河大堤,创造自然质朴的河岸景观,与高密度的古城街巷空间形成对比;还在江堤内侧引入南干渠水系,穿流通过原有郊野地中的水塘和水沟,创造生机盎然的自然溪流景观。沿溪流设置游步道、休息场地,让人民群众享有生态文明的发展成果,把自然带回都市生活场景之中。。

永新的城市更新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县城就地城镇化的探索实践,着力以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在永新实践中,通过共同缔造、众智众创的方式,联合多领域专家共谋永新古城城市更新的发展策略和实施路径,激发起政府、居民群众、社会资本、机构组织共创共建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力量,铺就了一个普通县城的转型创新之路,具有重要的样板意义。

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彤彤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读者来信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