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城市金融

做好“土特产”文章 促进北京生态涵养区农民增收致富

2023年05月22日 12:56:27 来源:新京报

生态涵养区是推动首都乡村全面振兴的主战场,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关键和难点所在。

北京生态涵养区面积约1.12万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67.8%,集中了全市80%的林木资源、60%的水资源、65%的湿地和95%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区域,包含了全市约50%的村庄和60%的农业户籍人口。但同时,人均GDP不到中心城区的30%,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全市人均的2/3,全市80%以上的低收入农户、90%以上的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中于此。

要推动生态涵养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生态涵养区的资源和生态优势,以及首都的城市资源红利,把“土特产”做成大产业,推动生态涵养区探索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路子。

1月12日,密云区河南寨镇套里村,村民正在大棚里采摘西红柿。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北京“土特产”有哪些优势

北京的乡村产业发展,有“土”的基础。“土”指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这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根基所在。生态涵养区山地面积大,受海拔高差、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形成水、光、温、湿条件各异的山区小气候,孕育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和生态景观,是市民舌尖体验、休闲康养、思乡忆愁的理想之地。目前,全市35个地理标志产品中一半以上出自生态涵养区,91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约2/3分布在生态涵养区,全市绿色有机农产品(不包含鲜乳)近2/3产自生态涵养区,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和高端民宿也大多集聚在此。

北京的乡村产业发展,有“特”的优势。“特”指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这是乡村产业的优势所在。生态涵养区5个区全部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森林城市。同时,全市45个传统村落、270余处红色文化遗存、48个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大多坐落于此,是“三大文化带”的核心空间载体。生态涵养区绿色生态环境、传统农耕风情、红色文化脉络等资源,为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发展融生产、生态、生活、人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土特产”,满足首都市民群众“胃”“肺”“心”“脑”等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的乡村产业发展,有“产”的潜力。“产”指的是建成产业,形成集群,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延长并打通产业链条。这其中既包括农业生产,也包括加工流通和现代服务业,是一二三产业的集合和全产业链的集聚。北京作为拥有2189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资金、科技、人才、信息、管理、服务等优质资源要素,这些要素向生态涵养区扩散辐射,有利于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近1500万中等收入群体和70万高收入群体对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为生态涵养区发展“土特产”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与其他地区相比,生态涵养区还具备距离城区近、运输半径短、物流成本低的区位优势。

土特产的“四有”和“四没”

如何才能真正发挥好北京“土特产”的优势?从当前看,仍要克服一系列困难,这是因为,生态涵养区的“土特产”大多存在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品种、品质、品牌水平低等问题。

第一是有产品没产量。目前,全市经营耕地规模10亩以下的农户占比超过90%,以小农户为主的分散经营特征明显。2022年全市绿色有机农产品总产量33.7万吨(其中鲜乳21.9万吨),生态涵养区总产量不到8万吨。全市3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中除大兴西瓜、平谷大桃等少数几个品种外,产量大多不到5000吨。如门头沟区妙峰山玫瑰年均产量仅150吨、泗家水红头香椿仅50吨,市民往往“知其名难知其味”。

门头沟妙峰山玫瑰。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第二是有品质没品牌。部分“土特产”生产缺乏标准,产品品牌散而不强、多而不响、效应不高,不同质量等次鱼龙混杂,文化和特色价值提炼不够,优质不优价、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平谷大桃,平均售价每斤仅5元左右,远低于同为地标农产品的无锡阳山水蜜桃、河北深州水蜜桃每斤20元的售价。

第三是有生产没加工。本市生态控制区面积约占市域面积3/4、禁限养区约占1/3,95%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位于生态涵养区。虽然产业禁限目录允许乡村发展本地出产的鲜活农副食品加工,但受首都减量发展及生态环保政策等因素影响,生态涵养区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相对较少,用于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有限,导致农产品大多停留在原字号、初字号阶段。即使有些“土特产”存在加工业态,其规模通常也比较小、零散不成体系。

4月21日,大兴庞各庄四季阳坤农业园,工作人员摘下成熟的头茬西瓜。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摄

第四是有产业没链条。受政策、环保、土地等多种因素影响,生态涵养区的乡村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经营规模小、利润空间窄,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对产前整体设计、加工、物流、营销等环节投入严重不足,产业链延展不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长期处于“门票经济”阶段,2022年乡村旅游人均消费仅180元,约为全市旅游人均消费水平的1/8,与首都市民的消费需求和收入水平极不相称。

立足北京特色 挖掘“土特产”价值

当前,做好生态涵养区“土特产”文章,必须立足首都的市情农情和生态涵养区的发展实际,紧紧依托并服从服务于首都城市发展需要,坚持“服务市民、富裕农民”的目标导向,立足“土”的“根”、突出“特”的“品”、做强“产”的“链”,用好风俗、风情、风味,全方位挖掘“土特产”文化内涵、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带动全产业链的集聚发展和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和增产增收。

5月18日,北京大兴安定第22届桑椹旅游文化节在御林古桑园开幕,除了摘桑椹,游客还可以在桑椹文化手作馆参与桑汁捶染、草花造纸、非遗体验等活动,留住古桑园的记忆。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第一,“土”要有“根”,开发“土”的资源价值,念好“土”字诀。乡土资源必须进行有效开发才能发挥最大价值。要“立足本地找亮点”,依托生态涵养区绿色生态环境和小气候自然资源,强化名、特、优、新、奇和“老北京”口味等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要“围绕核心扩外延”,深入挖掘生态涵养区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强化农文旅融合,积极培育发展田园观光、乡村旅游、农耕体验、乡村康养、科普实践等新业态。还要“跳出乡土看乡土”,找准产业发展定位和突破口,用消费者视角看待、市场化方式开发、现代化营销手段打造产品,让乡村产业发展走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第二,“特”要有“品”,形成“特”的竞争优势,打好“特”字牌。特色产业布局与产品定位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要打破“土”的行政藩篱,加快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打造“北京优农”品牌,通过政府“背书”,发挥生产示范、质量管理、渠道共享等带动作用。要注重统筹平衡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定位,鼓励生态涵养区走差异化、精品化发展道路,积极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等特色产业,实现错位竞争、多方共赢。要树立生产向绿、品种向优、品质向好的发展导向,全面强化“三品一标”建设,推动实现特色农产品的生态溢价和优质优价,在品种上追求错峰头,做到人无我有;在品质上追求独一份,做到人有我优;在品牌上追求擦得亮,作为人有我精,切实把生态涵养区的好资源转为好品质、好品牌,卖出好价钱、绘出好“钱”景。

第三,“产”要有“链”,提升“产”的质量效益,唱好“山”字歌。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能缺少郊区农村。一要主动转变发展方式,用好用足生态涵养区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结合首都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创新消费场景,让“土特产”成为撬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金杠杆”。二要在延链强链上下功夫,培育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实现本地农产品就地就近储存加工、全面提升附加值的基础上,强化农产品“梳妆打扮”和营销宣传,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建立高效流通体系,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充分发挥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画出农业产业链“微笑曲线”。三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一批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精品旅游路线,推动农业由单纯的卖产品向卖风景、卖乡愁、卖体验、卖服务转变,吸引更多市民到生态涵养区农村旅游消费和购买农产品,使优质农产品不“出村”即“进城”,从地头直达餐桌。

第四,“利”要有“民”,带动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放大“民”之利。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一要将农民组织起来、土地集中起来,推动农业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转变,加快建设富有特色、规模适中、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民共同参与开发和管理,引导企业在带动农户、服务农户中发展壮大自己。二要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生产、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联农、带农、益农,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三要充分挖掘经营和务工收入潜力,引导农民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全面提升四项收入水平,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

第五,“兴”要有“策”,全面激活要素资源潜能,强化“策”之效。体制机制创新可以有效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一要坚持把守护好绿水青山作为头等大事,保证生态涵养区综合性生态补偿力度不减、平原区与生态涵养区结对协作关系不变。二要继续加大农业领域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生产、服务、经营体系,引导更多经营主体、科技人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以多方的“水”浇灌乡村的“田”。三要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训,发挥头雁效应,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结合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发掘产业带头人和致富能手。四要完善基层农技服务队伍和专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普遍应用惠及。五要加快制定符合农村“土特产”发展实际的产业用地保障政策,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和餐饮、住宿等服务体系,鼓励支持更多有志之士到京郊农村创新创业。

责任编辑:田心悦
  • 土特产
  • 农产品
  • 农民
  • 农业发展
  • 农业
  • 生态产业
  • 三农
  • 农村
  • 种植业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