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城市消费

满足合理住房需求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提振住房消费金融政策持续发力

2025年04月01日 14:42:26 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马文博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支持下,一季度房地产市场总体筑底企稳。图为山西太原一处在建商品住宅项目完成封顶。

CNSPHOTO提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更好满足住房消费需求。围绕这一要求,多地发布政策支持房地产市场,尤其信贷支持等方面的金融政策更是因城施策、不断发力。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政策措施对于降低购房成本、刺激住房消费、稳定房地产市场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防范风险,确保政策公平有效,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多地出台支持政策

今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表示,楼市股市是经济运行的重要“风向标”,房地产是老百姓资产最大的一部分。楼市股市稳住了,就可以释放财富效应,也可以更好地提振消费,更好地促进价格温和回升。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更好满足住房消费需求。该方案同时提及,完善支持政策,强化信贷支持。从地方政策来看,多地响应中央要求,落实和细化房地产领域的存量和增量金融政策。

3月16日,浙江省发布《大力提振和扩大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深入推进“好房子”建设,鼓励地方优化容积率计算等规定,因地制宜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给,有序推进现房销售,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动落实住房交易税费优惠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昆明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昆明市2025年推动经济稳进提质政策措施》,提出推动住房消费回暖。鼓励中介机构提升经纪服务、房地产开发企业优化交易流程、金融机构创新特色金融产品,降低“以旧换新”置换成本。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不再区分首套、二套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统一为15%。

“各地正在落实和细化的房地产金融政策,旨在降低购房成本、推动房地产市场稳定回升。”中国城市专家网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导师柏文喜对记者表示,通过金融政策的支持,向市场传递出政府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决心,有助于增强购房者、开发商以及金融机构等市场参与者的信心。这种信心的提升有利于打破市场观望情绪,促进房地产市场供需两端良性互动,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突显因地制宜特点

从地方政策来看,不少地方的金融支持政策有所创新,体现出“一城一策”、因地制宜的特点。

3月18日,河南金融监管局联合省委金融办、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印发《关于做好金融支持扩大消费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积极支持刚性和改善性、青年人等住房消费融资需求,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发挥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助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该政策表述的创新点是,在住房消费方面,除了明确刚性和改善性的需求外,还将青年人的住房消费纳入其中,体现了对青年人住房消费的重视。”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认为,对于全国各地而言,后续应持续加大对青年人购房的金融支持力度,尤其是结合青年人首付和月供能力的特殊性,设计更优更匹配的信贷产品。

此前,苏州市住建局会同相关金融机构研究出台了“三低一宽”特色化金融产品,叠加人才房票政策,进一步降低购房门槛,助力青年人、新市民购房置业。“三低一宽”即低首付、低利息、低月供、宽期限。通过部分金融机构提供的定制化购房贷款产品,符合相关征信条件的购房者可享受最低商业贷款利率,还可享受“低月供”和“宽期限”的便利,延长本金还款期限,且前5年每月本金部分最低只需还100元。

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降低首付款比例,能使更多购房者有能力进入市场,特别是对首付款不足的青年人和新市民群体帮助更大。伴随的贷款利率下调,将进一步减轻购房者的月供负担,刺激潜在购房需求释放。

柏文喜测算,如果一套300万元的房子,首付款从75万元降至45万元能够节省出30万元的购房初期成本,这对于刚需购房者和改善性购房者来说可以减轻购房负担,有助于激发他们的购房意愿,从而释放出被压抑的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的交易活跃度提升。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从短期来看,这类政策有助于缓解当前市场下行压力,修复购房者信心;从长期来看,需关注过度信贷宽松可能积累的居民杠杆风险,以及政策效果对区域市场供需结构的动态平衡作用。此类金融政策工具的使用需与住房保障体系完善、产业转型协同推进,方能在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同时,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

责任编辑:张阿嫱
  • 金融
  • 金融政策
  • 购房
  • 房地产业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