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中国石油乍得公司员工韩丹(左一)在玉门油田总部开展石油原油相关实验。新华社记者 王铭禹 摄
新华社兰州4月22日电(记者文静、王铭禹)穿上白大褂实验服,戴好口罩,紧盯测量仪上的刻度表……在位于中国西北的甘肃省酒泉市玉门油田总部实验大楼里,27岁的非洲小伙韩丹对刚采出的石油原油进行密度分析,判断这批原油的质量。
韩丹是中国石油乍得公司的一名员工。今年2月,他来到甘肃省酒泉市,参加了为期35天的玉门油田中非技能人才培训,内容包括技能提升训练、跨文化交流、安全应急强化等。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在石油炼化、太阳能开发、旱作农业等方面积累大量经验的甘肃省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持续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技术合作,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写照。
玉门油田乍得公司副经理蒋锐介绍,玉门油田依托长期对口支持乍得采油、炼油的资源和技术优势,率先加入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并与中国石油乍得公司携手合作。
“我们计划在为期4至5年时间内,完成所有乍得籍员工的培训工作,在当地逐步推广中国石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他说。
一张光伏面板、一块控制器单元、一个小型水泵……在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太阳能光伏产品展览室,这座占地不足一平方米的太阳能泵站,是甘肃省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开展太阳能民用化合作的缩影。
“别看这个太阳能泵站体积小,却有很大的能量。”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研究室副主任乔俊强说,这款研制于2017年8月的产品,已先后输送到巴基斯坦农业研究理事会和尼泊尔农业研究理事会的示范农场。
“太阳能泵站日均可抽水16吨,能满足8亩农田灌溉或320人的饮用水,在当地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乔俊强说。
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党委书记魏军说,技术和产品的不断示范推广,强化了甘肃省太阳能技术产品国际化输出成效,拓宽了太阳能先进实用技术产品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转移转化的发展空间。
据介绍,截至目前,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承办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培训项目102期,为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2500余名技术人员和政府官员。
2023年9月拍摄的兰州大学生态学院龙瑞军教授。新华社发
兰州大学生态学院龙瑞军教授的办公室,悬挂着一幅“一带一路”全景地图。多年间,他的脚步遍布地图上多个国家和地区,沿途播撒农业合作的种子。
不久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科学计划” 国际合作项目启动会上,龙瑞军就“环喜马拉雅草地植被多样性对牦牛择食特征及其泌乳性能的影响”项目汇报了研究内容和工作计划。
“项目计划通过开展实地研究、开办培训班、技术转移等方式,为南亚山区带去先进的发展理念和养殖模式。”龙瑞军说。
20多年来,龙瑞军团队陆续在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尼泊尔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牧合作。在他们的努力下,来自甘肃的马铃薯、牧草等“希望之种”正在更多国家落地生根,惠及当地民众。
一批又一批中国科技人员成为古丝路上的新使者,带着“中国技术”“中国经验”,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技术合作不断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