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两个目标:到2025年,北京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比例要超过99%;到2025年,北京高考高招比例要超过90%。计划在未来五年实施以下举措:
多渠道增加中小学学位供给
《规划》指出,要加快中小学学校建设,北京全市新建、改扩建和接收居住区教育配套中小学150所左右,完成后新增学位16万个左右。充分挖掘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对有条件的校舍进行改扩建。支持学校整合校内空间资源,通过各类教室复合利用,增加学位数量,在保障教学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扩大班级容量。
规划建设17所左右优质中小学学校
与此同时,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市级统筹,在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功能区和人才聚集区,规划建设17所左右优质中小学学校。通过 “市建共管”或 “市建区办”方式,统筹北京全市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学校建设,建成后提供优质中小学学位5万个左右。
优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在考试评价制度方面,《规划》也提出,稳妥推进中考改革,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完善和规范普通高中自主招生。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重点打造1—2所高品质国际学校
除此之外,还要大力推进国际学校建设,要在国际人才社区等国际人才密集地区布局一批国际学校。重点打造 1 — 2 所高品质国际学校,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国际化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带动北京全市国际学校高质量发展。
推进高校新工科医科农科文科建设
高等教育改革方面,《规划》明确,要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聚焦国家、北京和特定领域的核心需求设置专业,突出重点领域、促进学科交叉,大力开展前沿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打破学科专业壁垒
《规划》提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支持高校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同时,要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持续推进 “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广泛开办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力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践平台。持续深化“北京学院”“卓越联盟”建设。鼓励在京高校与国内外知名大学、机构和企业开展人才培养交流合作。
重点建设12所高等职业学校
在职业高校建设上,《规划》要求,要深化高水平技能型大学建设,重点加强养老、护理、学前教育、托育、家政服务、健康管理、轨道交通、城市运行、非遗传承等专业人才培养。重点建设 12 所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 100 个左右骨干特色专业,探索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相对接、体现北京特色和水平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此外,优化职普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加强普通中小学生职业体验和动手实践,推进职业教育综合高中班教学。同时,要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点建设 100 个左右校企共建的“工程师学院”和“大师工作室”。探索现代学徒制与 1+X 证书制度融合的培养模式。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改革,加强企业实践基地和校企合作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推动职业院校教师普遍成为“双师型”教师。
优化资源配置 疏解中心城区部分教育功能
针对教育资源配置,《规划》强调,加强城市副中心教育配套保障。有序实施老城区校舍改造,有效增加学位资源,统筹中心城区优质学校与城市副中心学校精准帮扶协作,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加快补齐人口密集地区教育设施缺口
《规划》特别提出,加快北京学校、首师大附中、景山学校、北海幼儿园等优质教育项目建设。要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和人口变化,合理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学,加强重点功能区教育服务保障,建设一批优质学校,新建、扩建一批国际学校。加快补齐昌平回天、房山长阳等人口密集地区教育设施缺口。
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部分普通高校
此外,要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部分普通高校,压缩高校中心城区在校生规模。例如,北京电影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高校新校区建成使用。加快首都医科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新校区建设,推动中心城区校址整体腾退。同时,要推进沙河、良乡高教园区向大学城转化,建设结构合理、要素齐全、职住平衡、充满活力的科教融合新城。加快建设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和中央民族大学丰台校区。研究推进相关高校到郊区落地,努力推进实现 “区区有高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