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招潮蟹

2022年06月15日 18:43:08 陈离咎

我已经有好几年没见过招潮蟹了。

从前,家门口走出去几百米外的地方,就是盐田,盐田再走出去,就是内湖,内湖连着太平洋。盐田的埂上、水沟里、内湖湖滩上,经常能看到数之不尽的招潮蟹和弹涂鱼。我们每次去钓鱼,旁边都有一大群招潮蟹相伴。后来,盐田大片大片地被推掉,在上面建起了大片大片的商品房,湖畔也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湖畔更漂亮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招潮蟹和弹涂鱼却变得越来越少。现在,要想钓到大一点的鱼要想再看到招潮蟹,必须驱车去远一点的地方。

招潮蟹一度是我嘲笑的对象,它的身体不对称,两只螯一边特别大,一边发育不良,看起来颇为滑稽;本地人不愿意吃招潮蟹,但招潮蟹总是怕人,见人就躲,无处可躲的时候,就举着那只硕大的螯向来人示威;它总是举着大钳向海浪来的方向挥动,以为潮水是它招来的。

招潮蟹虽然不是我的盘中菜,但见惯了的事物突然不见了,不免有些怀念。后来慢慢发现,我身边曾经熟悉的事物中,锐减或消失的不只是招潮蟹。我成长的这片土地上有更多的事物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渐渐锐减或突然消失了。很多事物的锐减和消失,似乎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城市化和本土特色一定不能兼容并包吗?为何越来越多的村庄要整齐划一的规划和设计?为何很多老器物老行当要强行抹去?

当然,不是所有的消逝,都值得叹息。

小时候,我在村子里的某个角落,看到过打铁和弹棉花,还不只一次的在现场看得入迷。那时候,我以为每座城市每个乡镇都有打铁铺和棉被厂。我们那时候还有化工厂、卷烟厂和盐场。化工厂的烟囱有十层楼房那么高,一向是我们村的标志性建筑。

后来才知道很多行业的存在,只是因为旧时交通不便,物资缺乏,而生活和生产又离不开这些行业,不得已而行之。那个年代,几乎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微系统”——凡生活和生产必须品,都尽可能自行生产制造。一个小小的乡镇,塞满那么多散杂的产业,是迫不得已的事。只有某些特殊的物资,例如某些水果,例如某些中药材,因为对产地有要求,不得不远道运输,不得不高价引进。岭南人已经很有智慧地利用本地原生的草药疗养治病,但并不是所有的病痛都能用草药解决。

我生活的这座小城市,生活中该有的物资,过去都能自己生产或尝试过自行生产。但那些行业后来都慢慢消失了,打铁铺不见了,空余打铁街街名;棉被厂不见了,供销社旧址仍在;卷烟厂不见了,电影《马戏情未了》,还可以重温。没想到的是,连作为一座海滨城市最擅长最有传承的制盐业也渐渐消失了。

这些事物的消失很大程度上是必然的。集中生产和发挥本地优势,才能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才有竞争力。不可能每一座城市,都擅长所有行业。何况如今交通便利了,人们早已习惯买外来的用品,不必任何东西都追求本地制造。

城市化、产业优化,造成某些事物的消失,也许会带来各种不习惯不方便。我听过村里的老人们抱怨外来的铁器没有过去本地产的耐用;抱怨超市买来的盐包太贵,还常常有伪劣产品;抱怨外来的化肥越来越贵,耕种的成本越来越高;抱怨草药越来越难找,懂偏方的人越来越少,后人越来越难用草药解决病痛。抱怨是因为有对比,有对比就有落差。

年轻的一代倒是没那么讲究。他们没用过本地打铁铺出产的铁器,他们信仰现代医学不喜欢中草药,他们有些人甚至连盐田都没见过,但他们每天都照样生活得不亦乐乎。没有享用过本地产品的年轻人,因为没有对比,所以没有那么多唠骚,他们总是能快速地接受新事物,接受外来的东西。他们比老一辈的人更向往城市化,渴望更高速度的城市化,因为城市化能带来过去享受不到的东西。动车带来出行方便,商品房带来居住舒适,外来投资带来更多新业机会,经济发展带来各种大型连锁店以及各种新奇的生活娱乐文化。

城市化当然也有缺点,它让很多本土特色的事物消散,让很多全国都有的事物出现。每个人对城市化都有不同感受,但不管你接不接受,城市化只会向前不会向后。

像我这种半旧不新的人,看到过本地旧事物旧风景的美好,也享受了城市化的好处,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比不上年轻人,但又比老一辈好一些。不敢过份怀念那些显得落后的特色,怕被人揶揄取笑,只好偷偷写个文章怀念。

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乔妙妙

招潮蟹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读者来信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