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雨季来,千万根银线从天下垂了下来,飘落于地,溅起朵朵水花,似烟似雾,似幻似梦,为大地披上了一层轻柔的面纱。古城潮州在烟雨的渲染下温婉动人,古街中,古巷里,小桥上,游人如织,欢声笑语响起。信步滨江长廊,倚一江边石栏,看烟雨朦胧,轻盈淡雅,赏古城恢宏之势,品城楼别致古韵。碧水绿荫,长堤相伴,如江南映秀图清新脱俗,似古画优雅女子亭亭玉立。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犹如时光老人注视着来往的行人和车辆,诉说着古城的前世今生,而记忆,也慢慢飘回那个泥泞的年代……
儿时的潮州城,放眼望去,滨江长廊一带满是拥挤的居民区,本地人唤作“城脚”,各类楼房簇拥着,紧靠着,别有一番独特韵味。江岸边木材场、煤炭铺相继排列,木屑煤渣漫天飞舞,崎岖不平的石板路上,有着我和父亲的童年回忆。而江岸边一带,是随性停靠着的船只,伴着岸边乱石与荒草,形成一幅独特的江边画卷,虽随心所欲,但多少显得有些杂乱无章。
梅雨季的潮州城更是换了一副模样,强降雨一到,随着江水上涨,“城脚”一带必然告急。洪水漫上堤面,各家各户陷入混乱,为抢救自家财产,居民们使出浑身解数应对洪水猛兽的来袭,木板、舀水勺、抽水机、水桶齐上阵。为了防止洪水倒灌入城,古城的广济门及其他诸城门,也不得不临时封闭,竭尽全力成为“防洪城堤”。来不及转移的居民,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不无奈地在泥泞和潮湿中勉强度日,等待洪水退去。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城脚”一带逐渐焕发新生。当地政府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对明代广济门城楼、古城墙和韩江北堤、城堤进行修复建设,旧楼不复,窘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加厚加高的城堤,加固的城墙,是对古建筑的精细修复。广济楼正对的广济桥,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原有“十八梭船廿四洲”之特色,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桥梁,桥梁中段的浮桥由18只梭船组成,而所谓“洲”即指架设石梁的24个桥墩,这便是“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由来。1958年后,为方便交通,桥梁中段撤去十八梭船浮桥,改建成双柱式高樁承台,架以钢梁,铺设路面,接通韩江东西两岸,这一景致一度消逝。在古城墙完成修复之后,广济桥的修复工程随即启动,恢复了“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景致,而广济桥作为通行桥的功能则完全被韩江上1989年以来建成的韩江大桥、金山大桥、潮州大桥和如意大桥等新式桥梁所取代。古桥与新桥一道,重新架构起一个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
重新规划建设的“城脚”道路和防汛通道功能不断完善,一条崭新便捷的交通要道应运而生,从此,洪水猛兽的威胁不在,居民百姓的担忧不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漫步于颇具古城特色滨江文化长廊,同广济楼、广济桥亲密接触,感受“十八梭船廿四洲”之特色,赏韩江东西两岸之雄伟。修复后的古城墙焕然一新,十八梭船的精致再现,亭台楼阁的雅韵重来,古桥的历史面貌在眼前再次完美呈现。而月色下光影与音乐融为一体的古桥灯光秀,或舒缓或激昂,或灵动或悠扬,似乎让古桥有了生命。太平街再造,23座古牌坊重新矗立在街面上,将该区域51条古街巷连成一个整体,三世尚书、状元坊、理学儒宗、盛世元凯、吴楚重镇、十相留声等牌坊次第展开,重现古城历史风貌。而潮绣、木雕、潮塑、陶瓷等非遗文化在汇聚于此的数十家非遗文化展馆展示,特色文化在传承人手中得到发扬和保护。
如今的古城滨江一带,树木齐整,绿草茵茵,崎岖的石板路、飞舞的木屑煤渣、围城的洪水,都成了人们心中远去的记忆。韩江上已架起多座桥梁,广济桥也完成了由通行桥到景观桥的蜕变,牌坊街又有了鳞次栉比的古牌坊,这些都成了潮州独特而雅致的风景线。滨江长廊、牌坊街和广济桥正是古城沧桑变化的缩影,似于一场幻梦之后一洗千年的风尘,终现斑斓之色,成为潮州的标志性景观和文化名片,迎接着四方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