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 龚正

2022年03月04日 09:15:59 学习时报

做好今年经济工作极为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今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上海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立足大局大势,准确认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对于应对复杂严峻外部环境,保持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意义十分重大。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上海经济外向度高,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体系,2021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元,口岸贸易总额保持世界城市首位,更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越是国际风云变幻,上海越是要发挥好世界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风向标作用,牢牢稳住经济基本盘,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有效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首要的就是提升经济稳定性。2021年上海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加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全市经济总量迈上4万亿元新台阶,达到4.32万亿元,增长8.1%,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我们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上海正在加快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率先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021年新增首店1078家、保持全国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实际利用外资225.5亿美元、增长11.5%,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60家和25家、累计达到831家和506家。新形势下,我们要继续抓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把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经济循环更加畅通,做好国内国际要素链接、产能链接、市场链接、规则链接,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积极贡献。

坚持系统观念,深刻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上海肩负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的一系列国家战略任务,正处在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关键阶段。我们要进一步从方法论的高度理解和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统筹协调,分清轻重缓急,努力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更好地破解“两难、三难、多难”问题,实现“既要、又要、还要”目标。

科学统筹“稳”与“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我们深刻认识到,“稳”是基础,是大局。稳定宏观经济是重大政治责任,必须全力以赴实现经济稳定增长,防止大起大落。“进”是方向,是目标。只有不断求新、求进、求突破,才能实现预期目标,争取更好结果。上海要持续抓牢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落地、“四大功能”“五个中心”建设、“五型经济”发展、城市数字化转型等重点工作,加快提升显示度和贡献度,实现经济向更高层次“进”、向更高质量“进”。

协调发力“内”与“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必须坚持“内外兼修”,加快打造强有力的内需引擎,当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开路先锋,以内促外、以外促内。一方面,要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着力提升消费水平和品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另一方面,要充分用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和研发中心落户发展,帮助外贸企业积极开拓新市场。唯有做到“内外兼修”,我们才更有能力抵御各种风险挑战。

辩证把握“危”与“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近年来,疫情推动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刻调整,从更注重效率转向更注重安全和韧性,从全球布局转向区域布局。全球能源革命带来绿色低碳的变革机遇,清洁能源转换、绿色产业发展、节能减排降碳正在催生万亿级大市场。挑战中往往蕴含新的更大机遇,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打好危中寻机、化危为机的主动仗,努力闯出一片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坚定信心决心,全力落实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海将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担当实干、攻坚克难,重点在“七个坚持、七个全力”上下功夫。

坚持稳中求进,全力做好经济稳增长工作。突出稳字当头,多措并举扩内需、稳外需,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更加注重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协同发力,加快重大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等投资建设,稳定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抓住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契机,放大购物节、旅游节等节庆消费效应,做优康养旅文体等服务消费,扩大品质消费,持续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生效契机,支持企业拓市场、扩订单;发挥外向型经济优势,加大力度引进高能级外资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

坚持改革开放,全力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和发展成效。加快打造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探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动以“两特四区一中心一样板一保障”为主要内容的280项行动措施加快落地。积极推动“三大任务”取得新成效,支持临港新片区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五个重要”为统领开展更大程度压力测试,推动更多“硬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提升对内对外开放“三大平台”功能,精心办好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深入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加快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同时,高质量打造“一带一路”桥头堡,不断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

坚持优化环境,全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强化问题导向,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的营商环境,提振市场主体预期和信心。为企业发展赋能,持续推进市场体系、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进一步增强“一网通办”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助企业降本增效,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各项政策,切实为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轻负担。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更好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作用。帮企业排忧解难,深入开展“促发展、保安全”大走访、大排查,真心实意为企业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当好服务企业的金牌“店小二”。

坚持创新驱动,全力扩大高水平科技供给。牢牢把握“四个面向”,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形成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做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做好在沪国家实验室配套服务和硬件支持,配合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助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做强科技创新引擎,开工建设“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做优高水平人才高地,依托各级各类创新平台,大力集聚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积极稳妥下放人才岗位设置、科研管理等权限,努力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系统。

坚持畅通循环,全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聚焦突破瓶颈,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效促进经济循环和产业链畅通。向新产业要新动能,全面落实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上海方案”,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先进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加快发展,前瞻性谋划和布局未来先导产业,培育壮大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向新业态要新动能,积极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培育壮大“在线经济”等新经济业态,支持绿色金融、航运金融等业务创新,积极开展跨境电商、离岸贸易、国际分拨等新型国际贸易。向新空间要新动能,全面推进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建设,加快推进宝山、金山南北转型,强化产城融合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同时,持续推进全市一批重点区域布局调整、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坚持底线思维,全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牢牢守住底线,做到“四早”“五最”,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和城市运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压实各方责任,完善重大风险事件处置机制,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风险防范,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强化金融科技、监管科技等创新技术的实践应用,运用大数据等技术进一步提升监管部门的风险管理能力;深化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信用在金融风险识别、监测、管理、处置等环节的基础作用。从严从紧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强化人、物、环境同防,因时因势、精准有效完善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全力做好重大活动防疫保障工作,稳妥有序推进新冠疫苗加强免疫接种,提升突发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深化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依托“一网统管”,进一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扎实做好重点领域专项整治、重要节点安保维稳等工作,努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

坚持民生为本,全力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注重求真务实,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加大力度推进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全面完成16项民心工程,全力实施好10方面30项年度民生实事项目,持续破解城乡养老、幼儿托育、旧区改造、乡村振兴等“老小旧远”民生问题,不断提高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精准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碳达峰实施方案,有序有效做好能源、工业等重点领域“双碳”工作,持续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化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大力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越玥

经济建设经济经济学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读者来信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