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现代时尚设计遇见藏族传统服饰,二者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去年10月,在北京市景山公园举办的“锦绣中华——2019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雅鲁藏布”环节上,模特们在众人目光聚焦中,展示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结合后的藏式服装。
值得一提的是,模特们身着服饰的面料和染色技艺均来自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其中用到的名为“泽帖尔”的面料,相传是文成公主把内地的纺织工艺融入藏族传统氆氇(注:氆氇为一种羊毛织品)纺织技术而派生出来,以生产技术难度大、面料柔软精细、做工复杂著称,是氆氇中最高级的产品,过去只有高僧和达官贵人才能使用。
随着各类现代纺织工艺不断涌现,“泽帖尔”纺织技术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一度濒临失传,但在政府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如今,“泽帖尔”纺织技术不仅摆脱了消失的命运,而且成为了当地群众致富的门道,产品远销海内外。在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的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记者走近了这种传承千年的面料。
精梳、捻线、纺织成布……在车间里,十八道工序组成有序运行的流水线,一匹匹泽帖尔在工人手中翻飞的梭子中开始缓缓成型。尽管已经对相关技艺做了改良,但每个人平均每天仍然只能加工出约20厘米的泽帖尔。从边宗奶奶口中我们了解到,更早以前,每人每天只能织出大概10厘米。
边宗奶奶今年已经88岁了,在她年轻时,需要从寺庙拿到细羊毛,并和其他人日夜不停地纺织,靠织出的泽帖尔换取青稞谋生。西藏民主改革以后,她的生活得到保障,这项费时费力的工作就此暂停。到了2007年,能够掌握泽帖尔纺织技艺的只剩下5人,这项技艺面临传承危机。
身为唐卡绘画艺人的巴桑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感情,对泽帖尔纺织技艺这一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分外牵挂。2008年5月,经过短暂的准备,巴桑的乃东区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开业了,他开始四处寻找这项手艺的继承人,甚至花光了这些年攒下的30万元积蓄。当时因资金严重短缺,合作社几乎快要支撑不下去了,政府得知合作社遇到的困难,立马拨了一批帮扶资金来帮助巴桑和合作社,借着这笔资金,巴桑和合作社里的老人们一鼓作气成功复原了编织工艺,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了新生。
在5位高龄手艺人的帮助下,他开始寻找和制作编织工具,整理出羊毛选料、加工、染色和编制流程,并招收了42名贫困户学生手把手地传授编制技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员们终于逐渐掌握这项技艺。2010年,巴桑正式注册了“泽帖尔”商标。经过多年发展,采用泽帖尔布料制作的各类藏装、围巾、披肩产品逐渐远销国内及国外市场,形成集原材料收购、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善产业链条,并帮助了山南市乃东区以及其他各县的10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人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3.6万元。
如今,这项传统手工艺已经顺利得到了系统的传承。
“这还不够。”巴桑认为,泽帖尔在加工制作西装、大衣等服装时设计老套,其服装制作工艺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巴桑开始与北京服装学院的专家合作,并聘请了一批设计师、制版师、服装制作师进行指导,让这项传承千年的技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记者/欧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