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陕西省民政厅发布《关于在全省城市社区推广西安市碑林区“融救联助”经验做法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号召全省民政系统单位学习借鉴碑林区民政局“联救联助”的创新工作方法,围绕“谁该帮,帮什么,谁来帮,帮到哪,帮的怎么样”,构建起覆盖全面、综合高效、温暖有力的“助联网”,进一步推动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碑林区民政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推动“融救联助”服务体系建设,在“融救联助”服务体系中,碑林区通过健全机制、供需匹配、跟踪问效等措施,共同构建基层社会救助帮扶“同心圆”,以困难群众“需求清单”为己任,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精准、温暖的服务,形成了社区“领唱”,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等多方合力的精准帮扶模式。
社会救助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保障,而健全的机制则是社会救助工作能够有效运行和发挥作用的关键。“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健全协同机制、搭建服务平台等举措,我们构建了纵向全面整合区、街、社区三级救助资源,为社会救助注入新活力。”碑林区民政局局长韩海若介绍,“同时,通过数字赋能、信息共享、敲门探访、常态排查、畅通渠道等方式,实现了需求牵引,提升救助精度,拓宽了社会救助半径,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细致入微、及时高效的救助服务。”
“融救联助”不仅让碑林区社区居民感受到了精细化管理的益处,也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得到了切实的帮助与关爱。
张雪梅,7岁儿童,是一名高危白血病患者,因母亲照顾她无法去工作,导致家庭陷入了生活困境。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发现了她的困境,很快为她办理低保,并申请了慢性病报销。在疫情期间,社区协调医院、车辆、药店等资源,确保她顺利就诊。如今,张雪梅小朋友的病情稳定,得到了所在社区的全方位关爱和帮助,让她的家庭困境得到缓解。
“政府没有放弃我们,在这巨大的困难和坍塌面前,是社区给予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巨大支持和帮助。”被救助者母亲田利眼含泪水说。
袁传江,男,76岁,妻子和独生子都已去世,已孤身一人多年,没有亲人陪伴,目前主要靠保姆照料日常起居。
2023年8月初凌晨1点钟,科研社区“民情气象站·一米客厅”服务工作人员接到求助电话:“喂,是社区小付么?袁老师早上突然言语意识不清,这可咋办啊,你们能不能快来帮帮我把他送到医院。”接到电话之后,社区负责计生专干立即对保姆张女士进行紧急指导,让其迅速拨打120电话将病人及时送进医院。
“云帮扶”助老服务队立即采取解决问题的系列措施:将袁师傅及时送医,得到病情有效治疗,随后链接各方资源,组织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离退办负责人全程陪诊;主动联系家庭保险公司询问失独老人生病住院救助,减轻病人治疗负担;依托“云帮扶”助老服务队对失独老人后续进行护理和陪伴;积极联系街办工作人员了解脑梗偏瘫的救助政策,并立即为袁师傅申请临时救助;对保姆张女士进行了情绪安抚(心理疏导),减轻其心理压力,安心照顾病人。
“袁老师傅的病情很突然,我一个人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多亏你们的帮忙,人命关天啊!太感谢你们了!”袁师傅的保姆张女士激动地说。
碑林区民政局“融救联助”服务体系充分展现出温暖之光,为困难群众提供了精准而细致的帮扶,彰显了社会救助的温暖力量。
在社会救助领域,供需匹配是确保救助资源有效利用和救助对象需求得到满足的重要环节。
在需求牵引方面,碑林区通过瞄准困难群众实际需求,厘清融救联助的主攻方向,以提升救助“精度”。通过数字赋能、信息共享,依托市、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和数据资源共享,对低收入人口和在册各类保障对象进行实时监测分析,确保社会救助从“事后救助”向“事前预防”转变。同时,持续开展“敲门行动”和畅通渠道,深化“线上+线下”双线“政策找人”,为困难群众提供24小时救助之门,实现救助服务“心贴心”。
在资源整合方面,碑林区盘活救助服务“资源池”,整合各部门的专项救助资源,统筹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慈善救助等服务,为困难群众提供多元化救助服务。同时,拓宽救助服务“边界线”,推出多项服务类“救助大礼包”,覆盖全体低收入群体,为困难家庭提供各类服务,增加救助“厚度”。
在多元配给方面,碑林区建立“六步闭环”工作法,实现困难群众需求与多方资源的“供需匹配”,使救助帮扶形成闭环。同时,组建“急难问题快速响应服务队”,在困难群众遭遇问题时提供生活帮扶、心理疏导等服务。通过“微心愿”征集和分类分时走访摸排等方式,及时收集困难群众“微心愿”,实现救助配给细致入微、及时高效。
李玉枝,女,64岁。2023年4月环东社区低保专干在院落巡查中了解到他的丈夫已去世,独子于2023年2月23日也已离世。得知此情后,社区干部走访了李玉枝的家,走进屋里看到一片狼藉,走进卧室才发现李玉枝独自坐在黑乎乎的房间角落里,愁眉不展。经了解李玉枝无退休金,腿脚不方便,生活极度困难。
社区干部汇报巡查情况后,社区书记立即召开了会议,联系各部门的专项救助资源,民政救助、医疗救助、慈善救助等服务,为李玉枝申请到西安市最低生活保障金、计划生育特别辅助和失独家庭一次性补助金。2023年4月成功申请到了计划生育特别扶助1100元/月,失独家庭一次性补助金30000元,2023年5月办理好西安市最低生活保障金800元/月。
在此之后,社区每月都会去看望李玉枝,为她做心理疏导,鼓励她克服困难、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帮助她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仔细倾听她生活上的需求,了解她的身体情况。
在社区干部的积极帮助,李玉枝精神头好多了,见到社区工作人员就激动不已:“有社区的帮助真好,我的生活困难得到了解决。帮我解决了晚年的生存问题,感谢党感谢政府给予我的帮助。”
独辟蹊径,碑林区民政局在跟踪问效方面,建立了数字增效、评价问效、打擂竞效等机制,激发社区干部的工作热情,推动社会救助“同心圆”更大更实。通过“融救联助”工作平台的建设,实现了救助服务的智能化管理,提高了救助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李建一,男,70岁,无工作、没有经济来源,生活陷入了困境。在社区干部一一巡防下,得知李建一的生活困难,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委托西安市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希望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为李建一链接更多资源,提供更加精准的帮助,确保他的衣食住行得到应有的保障。
安顿好住所,社区干部开始着手为他代办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申请。2022年7月起,李建一每月准时领取社会低保金,从此自己的基本生活得到了经济保障,
考虑到李建一身体健康状况差的情况,德福巷社区工作人员自又掏腰包为李建一缴纳了居民养老和居民医保。
8月12日,李建一因眼部疾病急需就医,经医生诊断李建一患有白内障,需住院手术治疗。经南院门街办、德福巷社区及救助助理共同研判,决定为李建一申请临时救助,解决他看病就医难的问题。同时,南院门街办还委托西安市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救助助理为李建一提供联系就医、看病陪护、代办帮办就医手续等服务。在政府的帮助下,一场成功的晶体植入手术帮助李建一的双眼重获光明。
目前,李建一视力渐渐恢复,在养老院里,日常起居饮食都有专人陪护照料照顾,各类应享受的社会保障也都一一落实到位。李建一回想起当时、街头乞讨、风餐露宿的日子,再看看眼前安稳舒心的生活,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他说:“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南院门街道,感谢德福巷社区,‘暖心德福’,真的很暖心!”
这一桩桩,一件件真实的案例,无不彰显着“融救联助”服务的温暖与力量。民政工作者不仅是弱势群体的帮扶者,更是关怀者和陪伴者,他们如寒冬里的暖阳,酷暑中的清风,用爱守护着每一个困难群众,让他们感受着全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下一步,碑林区将持续聚焦群众所需,把群众的‘心事账单’变为‘幸福清单’,推进‘发展型、扶助型、兜底型、救急型、保护型’的‘五型救助’模式,实现救助对象精准画像、扩围增效,切实提升‘融救联助’的温度、速度、精度,构建党建引领、信息聚合、资源融合、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机制,切实增强辖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碑林区民政局局长韩海若说。(杨旭景)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