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应城,一座因膏盐而兴、凭文化而盛的千年古城,正上演着一场“知识改变命运”的生动实践。零售户李军,农户亲切称呼他为“老酒”,与应城市烟草专卖局携手打造的“金叶书香”工程,让“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化作现实:农产品均价跃升370%,电商销售占比从7%飙升至63%,11个“书香乡村”拔节生长,81名青年返乡创业。这场知识与产业的“双向奔赴”,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知识赋能:从“小店主”到乡村“诸葛亮”
清晨,李军的便利店里已传来阵阵翻书声。《短视频营销实战》《非遗品牌打造》等书籍被翻得卷边泛黄,书页间写满批注。“这些书是我们的‘致富金钥匙’。”李军笑着说道。作为应城政协委员和“网红店主”,他通过“老酒说应城”“老酒说书”等新媒体平台,将知识播撒到5万多名粉丝心中。其中,“一本书救活一个产业”的短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引发广泛共鸣。
在烟草志愿者打造的“金叶书香驿站”里,知识的魅力悄然改变着乡亲们的生活。“以前来买日用品,现在必看会儿书。”正在研读《现代农业技术》的老张感慨道。如今,6家升级改造后的文化驿站配备了电子书、有声读物等现代化设备,让科技与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老酒说书”直播更是深受欢迎。读书节期间,李军一边讲解《应城市志》记载的传统工艺,一边推介黄滩酱油等特产。3场直播累计观看人次达15万,带动农产品销售额突破50万元,手工豆皮日销量翻倍,黄滩酱油月销售额达20万元。这一创新实践被湖北日报头版报道,成为乡村振兴的亮点。
“书香润农心,助农筑梦行”活动在湖北日报头版刊登
文化破局:从“土特产”到“文化名片”
过去,应城特产深陷 “优质低价” 的困境。2021年,杨河千张批发价仅1.5元/斤,黄滩酱油年销量不足3万瓶,手工豆皮也因局限于小作坊,销售渠道极为狭窄。更严峻的是,73% 的农户从未接触过电商知识,“酒香也怕巷子深”成为摆在眼前的难题。转机始于李军从《农产品品牌建设》中悟出的真谛:“三流卖产品,二流卖品牌,一流卖文化。”一场文化赋能产业的变革就此展开。
深挖历史,为产品赋予文化内涵,千张包装融入《应城县志》插图,售价涨至 18.8元/斤;根据《应城市志》查询到黄滩酱油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古法黄滩酱,匠心五百年”主题换新包装,年销售额突破 300万元;霉豆腐坛附赠《发酵美食史》节选,复购率提升65%。同时,通过多元营销,让特产“开口说话”,抖音直播讲解《中国发酵食品史》、开发“书香礼盒”、组建“老乡品鉴团”,一系列举措让农产品打开了销路,一年内,23户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现在买我们的酱油,就像买了一段历史。”农户张婶笑着说。
创新赋能:“读书+”模式激活乡村潜力
李军便利店每周三的读书会,是村民们最期待的时刻。大家带着问题来,揣着答案走。养殖户张婶捧着《中国民间工艺》,眼睛突然一亮:“书上说传统竹编可以运用在农产品包装上!”第二天,她就组织村里的手艺人,用天然竹篾编织出精美的土鸡蛋礼盒。这些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包装,让土鸡蛋的售价提升了40%,成为城里人争相购买的“网红产品”。
90后返乡青年刘强的故事更令人振奋。刻苦研读《从0到1做抖音》,笔记写了满满一本。“宝子们看过来!这是我们现挖的人和荸荠,又脆又甜!”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培养了2位农民主播骨干,组建了10人的电商运营团队。去年“双十一”当天,卖出了1000斤荸荠,创下了村集体电商销售的新纪录。“以前觉得种地没出息,现在发现农业也能这么酷!”刘强兴奋地说。
科技种植基地更是焕然一新。农户老王蹲在智慧大棚里,对照着《现代农业》上的示意图调试设备。“李技术员,书上说这个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对啊王叔,数据会直接传到您手机上。”如今3个智慧种植基地拔地而起,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运作。老王逢人就夸“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科学,我家西红柿收成翻了一番!”
李军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将产品赋予文化内涵
机制护航:书香铺就振兴之路
为确保“书香”持久滋养乡村,应城烟草与李军携手构建了全方位支撑体系:
人才培育构筑振兴基石,知识传播点亮乡村未来。在“农民讲师”培训课上,返乡青年王磊正分享《短视频营销实战》的心得:“咱们的土蜂蜜,要讲好‘古法酿造’的故事,让消费者看见匠心!”台下,农户们认真记录,手机镜头聚焦每一个细节。如今,20名“文化零售户”和42名“农民讲师”组成了一支“知识轻骑兵”,活跃在田间地头,成为“知识播种机”。
数字赋能打通学习经脉,科技应用破解发展难题。种植户李婶在田间休息时,熟练地点开“膏都云阅读”平台,《智慧农业应用指南》的立体动画演示让她豁然开朗:“原来手机就是移动的农技站!”
产业振兴激活文化基因,传统技艺焕发时代光彩。张秀兰的豆皮作坊在《非遗产品开发》指导下,不仅保留了古法工艺的精髓,更创新推出“应城八景”文创礼盒,年销售额增长5倍,带动周边8户村民就业。
文旅融合绘就发展蓝图,书香浸润培育乡愁经济。大学生村官小陈打造的“书香研学基地”,将农耕文明与现代体验完美结合,“非遗工坊”里传承技艺,“田间书屋”中滋养心灵,吸引27名青年归巢筑梦。
在“田间书屋”充电蓄能的农户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翻开一本书,可能就打开一扇致富门;传递一本书,或许就点亮一个乡村梦。”应城烟草专卖局负责人如是说。如今,“金叶书香”模式已深刻改变应城乡村肌理,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应城方案”。(文/骆玉琴)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