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东坡故里,迎“心”客

2024年09月04日 09:06:58

“世界上很多人把苏东坡当作心里的朋友。”近日,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联合采访调研行成员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的三苏祠,实地探访一代文豪成长的精神家园,中外媒体记者交流时表示。

眉山,古称眉州,自古为江山秀气所聚,素有“千载诗书城”美誉,岷江、青衣江穿境而过,被誉为“坤维上腴,岷峨奥区”。在这片人杰地灵的文化胜地,诞生了唐宋八大家的苏洵、苏轼、苏辙等先贤。

image.png

三苏祠内的苏宅古井。眉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诗忆”东坡,“拾忆”文脉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作为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及祠堂,三苏祠始建于北宋,现为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遗存。从一副楹联开始,讲解员将三苏父子的生平、文学成就和“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故事娓娓道来。

青砖黛瓦,红墙围绕,绿树荫翳。据介绍,三苏祠现有藏品4976件(套),包括汉代至近现代见证眉山历史文化及三苏文化的各类实物,涵盖书法绘画、古籍图书、碑帖拓本、石刻、陶瓷器、匾联、玉石器、骨器、古钱币、近现代三苏研究资料等门类。东汉抚琴陶俑、元代《王状元集诸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明代八仙过海纹犀牛角杯、明代陈淳草书苏轼《前赤壁赋》册页、明末清初王式《西园雅集图》卷、清代何绍基书《东坡词》四条屏等代表性藏品见证着眉山历史文化的悠远绵长。

“可以帮我把这句诗翻译成英文吗?我想知道它的含义。”在拓印体验区,《西班牙报》记者克里斯蒂娜·安德拉德举着自己刚刚完成的拓印作品向记者询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于近千年前丙辰中秋写下的动情诗句,如今也寄托着中外友人的情谊。“我喜欢这首诗,它很美,很高兴能把它带回家。”克里斯蒂娜说。

三苏祠折射出的文化传承让肯尼亚国家广播公司资深新闻编辑阿涅斯·姆比特·姆旺甘吉印象深刻。在她看来,能否进行连绵不断的文化传承对一个文明意义重大。“在非洲,很多部落和国家也有悠久灿烂的历史,中国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值得学习。”她说。

image.png

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联合采访调研行成员在三苏祠挑选文创产品。人民网记者赵祖乐摄

泡菜“入口”,文化“出口”

“小菜一碟”,泽被千古。

据史料记载,苏东坡当年不仅喜食泡菜,还亲手制作泡菜。为纪念苏东坡,眉山百姓习惯将腌制的泡菜统称为“东坡泡菜”。随着时代变迁,自家餐桌上的这碟“小菜”已发展成为眉山亮眼的特色产业。据统计,2023年眉山市泡菜销售收入超220亿元。

image.png

吉香居泡菜生产车间内的全自动灌装生产线。眉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东坡泡菜”传承代表之一的吉香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吉香居”),创立24年来,在中国泡菜生产研发领域成绩斐然——建有“国家泡菜加工技术专业研究中心”,是中国泡菜行业标准独家起草单位、泡菜国际标准制订参与单位。

“这是我所见过规模最大的食品加工厂之一,整个制作过程干净、高效。”波兰《论坛报》副总编辑彼得·加基诺夫斯基在参观吉香居时感慨道。

传承千年的泡菜技艺充分激发出泡菜随四季轮回、岁月更迭的独特风味。在泡菜制作体验展区,马达加斯加国家广播电台编辑组组长哈里姆博拉·拉索洛阿里森仔细跟随老师讲解制作泡菜。从蔬菜的清洗、定型,到泡菜母水配制,不疾不徐,认真细致。完工后,她手提泡菜坛,雀跃着向友人展示制作成果,并表示非常期待品尝3天后泡菜发酵完成后的鲜美滋味。

image.png

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联合采访调研行成员在吉香居创新中心参观吉香居泡菜产品制作的菜肴。人民网记者赵祖乐摄

跨越发展,开放是路径。2002年吉香居成为第一个行业代表企业走出国门,至今已有20多年的海外贸易经验,出口全球20多个国家及地区。近年来,吉香居借力跨境电商,积极把握市场节奏,推动泡菜产品和泡菜文化融通世界。

品尝泡菜后,丹麦《哥本哈根邮报》发行人杰斯珀·斯基尔主动分享表示:“在丹麦,我们也有类似的食物。这样的特色饮食让我更好地了解到这里的地方文化。”

数字“扬帆”,东坡“出海”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

东坡文化历经千年,依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三苏祠的竹林深处,联合调研行成员们沉浸在拓片、投壶的传统技艺中。尼日利亚每日信报传媒总编辑伊德里斯•哈姆扎率先完成了自己的拓片作品,“自强不息”是他的拓片文字。“我知道文字的大意,我有6个孩子,是一个大家庭,我愿意一直努力工作,提升自己,让家庭幸福。”说罢,他骄傲地向同伴展示着自己的拓印作品。

image.png

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联合采访调研行成员在三苏祠体验拓印技艺。记者 伊霄摄

“东坡文化中的一些内容和匈牙利的文化表达有近似的地方。”匈牙利民主传媒集团执行总编辑大卫·本奇克说,“我们需要更多的深度对话和学习交流去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

对此,专家表示,数字与工业技术已经成为文化传播新载体。人们应当以科技赋能文化创造新语境,让数字路径成为文化出海的“丝绸之路”。

今年6月,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联合29家机构、历时6年共同打造的三苏文化大数据库正式上线。该数据库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收录整合三苏文化相关数据共计12.5万条,涵盖三苏文学作品1.1万余篇、学术论文9万余条、数字图书1.4万余册、三苏祠珍藏文物6000余件等信息。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正式上线,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为公众深入了解东坡文化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也为全球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文化是历史的印痕,是人们的感受,更是心灵的印刻。

东坡故里迎“新客”,从此新客留“心刻”。

(统筹:李舫,策划:史鹏飞,审核:熊建,文字:王爽、黄敬惟,图片:伊霄、赵祖乐)

责任编辑:乔妙妙
  • 文化
  • 三苏祠
  • 三苏
  • 苏轼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