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第四届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盛大启动

2024年11月15日 15:08:2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源头和民族精神的根脉,同时也是构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承载了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如何让中华文化这一瑰宝在国际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课题。为创新中华文化传播路径,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第四届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已于日前启动。即日起,大会面向全球征集作品。

自2021年起,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已连续举办三届,其影响力逐年扩大,品牌效应显著,累计参与国家和地区72个,参与总人数16.7万人,搭建了多语种、跨文化、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对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促进国际交流传播的靓丽名片。随着国际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社会各界对于传统文化传播需求日益增长,第四届大会应运而生。这一次,大会的目标更加明确,旨在进一步扩大参与范围,提高活动影响力,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种下文化的种子,以多元化的形式广泛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与时代价值。

微信图片_20240914134729.jpg

往届大会年度盛典现场

据了解,本届大会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主办,中国孔子网、北京友好传承文化基金会、中文联盟、山东省翻译协会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并得到了国家移民管理局移民事务服务中心、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中国翻译协会、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大力支持。

语言为媒,美美与共。用多种语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的特色。本届大会采用中英(英语)、中法(法语)、中俄(俄语)、中日(日语)、中德(德语)、中韩(韩语)、中西(西班牙语)、中葡(葡萄牙语)、中阿(阿拉伯语)、中意(意大利语)、中蒙(蒙古语)、中塞(塞尔维亚语)十二种双语。本次大会面向青少年广泛征集作品,鼓励海内外国际友人和华裔青少年积极参与,征集范围涵盖了小学、中学和大学各个年龄段。参与者可以选择儒家经典中的名篇佳作,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也可以选择古典文学作品、诗词歌赋、历史典故等内容进行双语诵读或写作。征集要求作品不仅要有准确的语言表达,还要体现出对经典内涵的理解和感悟。

为了方便青少年参与,官方网站“中国孔子网”设立大会专题。同时,还发布了详细的活动指南和作品范例赏鉴,帮助参与者更好地准备作品。在作品形式上,鼓励多样化的呈现方式,除了单人诵读外,还可以是小组诵读、情景诵读等,征文作品体裁不限,以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表现力。

据悉,作品征集时间截至2024年12月30日,将设置初审、品鉴、展演等多个环节,并于2025年3月举行年度盛典,大会针对参会作品设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等奖项,一等奖选手将有机会参加第四届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年度盛典。为了保证评审的公正性和专业性,大会组建了一支由文化学者、语言专家、教育工作者等组成的评审团队。这些专家在各自领域具有深厚造诣和丰富经验,他们将从语言准确性、情感表达、对经典理解程度等多个维度对参会作品进行评审。

大会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青少年爱国情怀,以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引领青少年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从而让青少年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青少年能汲取其中的智慧和道德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会以语言为媒介,跨越文化壁垒,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跨语言诵读、征文作品要求青少年不仅要理解经典的中文内涵,还要将其准确地用其他语言表达出来。这一过程锻炼了他们的语言学习能力和翻译技巧。同时,通过深入研读儒家经典等文学作品,青少年能够接触到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拓宽文化视野,提升文化素养,让传统文化更好地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承和发展,使其成为青少年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指引和力量源泉,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会聚焦促进跨文化交流,通过跨语言诵读,中华文化得以突破语言障碍,走向世界各国。不同国家的青少年参与其中,将中华文化带入他们所在的文化环境,促进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打破文化隔阂,构建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国际文化环境。同时大会以新形式、新路径、新视角,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通过青少年富有活力作品,在网络中众多新媒体平台传播,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焕发时代活力,助推中华文化走向更广阔的时代舞台。

大会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传承文化基因,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主力军是青年,大会引领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以敢于超越前人、敢于引领时代、敢于创造世界奇迹的豪迈,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用实际行动续写中华文化的华章。大会的创新性、广泛性,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开辟出了一条宽阔的传播之路,对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和发展有着深远意义,为传统文化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源泉,让它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能够更好地延续。

为了提高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会开展全方位、多平台的宣传推广工作。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教育机构、学校官网等多种渠道发布活动信息,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同时,与各大新闻媒体合作,对活动进行报道,展示活动的亮点和意义。此外,大会还制作了一系列宣传视频,邀请知名文化人士和上一届优秀参与者分享他们对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这些视频激发青少年的参与热情。在学校层面,积极与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沟通协调,开展活动进校园宣传活动,提供活动统一稿纸,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并参与到大会中来。

自大会启动以来,参与范围广泛,覆盖全国多个省市。在此期间,各地积极响应,纷纷有条不紊地组织开展作品征集相关活动,形成了一股弘扬文化的热潮,充分展现出大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在北京,许多中小学积极响应大会号召,组织成立儒家经典诵读社团,同学们在社团活动中精心准备参会作品。他们不仅认真研读经典文本,还邀请了专业的语言老师指导发音和语调。在诵读过程中,有的小组将经典内容与现代情景相结合,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现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如演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儒家的教育理念和理想社会的追求。

广东的一些国际学校也踊跃参与。这些学校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他们对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学校专门开设了相关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文化。一位来自美国的学生表示,通过参与诵读活动,他对中国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对“和而不同”的思想印象深刻,他希望能将这种包容的文化理念带回自己的国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用流利的中文和英语诵读儒家经典,展现了跨文化交流的独特魅力。

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的青少年更是热情高涨。许多地方组织了区域性的初赛,选拔出优秀作品参加大会。部分学校开展“儒家经典”主题活动,组织全校学生参与其中。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诵读着《论语》中的经典语句,传承着家乡的文化瑰宝。在当地的一些中学,还举办了儒家经典诵读比赛与书法展示相结合的活动,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全方位地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西部地区,虽然教育资源相对有限,但青少年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丝毫不减。通过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利用线上资源,积极组织孩子们准备作品。当地乡村小学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经典作品。他们用质朴的声音诵读经典,虽然语言可能不够流利,但他们对文化的热爱和认真的态度令人感动。这些地区的参与也体现了活动的广泛包容性和文化传播的公平性。

截至目前,第四届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已经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参会作品。这些作品质量上乘,形式多样,充分展示了青少年对儒家经典的热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通过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关注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在校园内和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经典诵读的热潮。

在文化传播方面,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媒体报道和社会关注,进一步扩大了中华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许多国际友人通过活动了解到儒家经典,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活动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构建和谐多元的文化环境,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望未来,大会组委会将进一步推行更为丰富的培训课程与学习资料,邀请业内专家,为更多青少年提供专业指导,助力他们提升能力。通过这些举措,为青少年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活动当中,进而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光辉征程中阔步前行,绽放出更为璀璨夺目的光彩,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同时,在作品质量把控方面,加强对参赛作品内涵理解的引导。在活动指南和培训中,进一步强调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内核的重要性,鼓励参与者通过深入研读经典来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评审团队在评审过程中,也将更加注重对作品思想深度的评估。

为了加强宣传推广,大会将与更多基层教育机构和社区合作,深入到基层地区开展宣传活动。利用地方媒体、社区公告等多种渠道,扩大活动信息的覆盖面。同时,鼓励青少年通过社交网络等方式分享自己的参与体验,形成口碑传播效应。

第四届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是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活动,它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平台,引领青少年在实践中提升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社会责任感。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大会将越办越好,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其中,用他们的声音将儒家经典传颂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中华传统文化之花在全球绽放。


责任编辑:乔妙妙

文化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读者来信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