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良心是下水道——题记
声声鸟啼,阵阵蝉鸣。那个绿树成荫的夏天到来了,那个“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的夏天到来了。夏天,犹如一位天资国色的姑娘,在这个属于她的时刻,尽情地绽放她的美丽,有时候犹如一条暴怒无常的恶龙,兴风作浪,所到之处,暴雨肆虐,洪水泛滥,房屋倒塌,百姓苦不堪言。
然而,有一座千年古城,三面环水,曾经水患频发,却因为一套古代防洪排水系统,900多年没发生内涝与洪水,这就是位于江西赣州北部的赣州古城。古城中的福寿沟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城市防洪排水工程之一,我曾多次跟随父母走进古城,走进福寿沟,去感受穿越千年的防洪排水系统的魅力与智慧。
这座围绕赣州古城的城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城墙,称它为“铜墙铁壁”也不为过。根据宋史记载,这座城墙是“伐石为址,冶铁固基”筑成的。意思是说,城墙是用坚硬的山石为基石,地基用铁水浇筑。这样的城墙不仅坚固,而且还能抵御江水的侵蚀。
城墙抵御了江水,那么城内的内涝问题又该怎么解决?
长期的强降雨,而赣州的部分地区发现积水,但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却排水正常。不涝的秘密就在脚下的巷道内,有大大小小的沟渠,叫做福寿沟,长度约有12.6公里。
修水沟时,会根据古城内各个区域的高低,修不同大小的沟渠,来增加水的流速。沟渠的走向,由北向南看,像小篆当中的“福”字,由东往西看,像小篆当中的“寿”字,因此得名——福寿沟。
三年级的暑假,我有幸成为福寿沟博物馆志愿者讲解员。游客问我最多的问题是:“小朋友,福寿沟最大的作用是什么?”我回答:“七个字,使古城千年不涝。”这七个字说来简单,但它却很厚重,这七个字承载了古人的汗水与智慧。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奶奶所讲:“它是文化的瑰宝,古人智慧的结晶啊!”
是啊,这文化的瑰宝、智慧的结晶虽已斑斑驳驳,但每一处痕迹都是历史的印迹,是时间送给它的馈赠。这位年近千岁的老人,不该被淡忘,他值得我们记在心中。
作者简介:骆圣烽,男,2013年9月出生,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人,现就读于赣州市文清实验学校六年级(4)班。在老师和家长眼里,他追求梦想,富有朝气,积善行美,是一个勤奋努力、阳光向上的好学生、好孩子。他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在实践中尽展风采,在少先队组织中获得进步和成长,积极参与“红领巾争章活动”,让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2021年获上犹县“红领巾奖章”二星章,2022年获赣州市“红领巾奖章”三星章,2022年5月荣获江西省“红领巾奖章”四星章。
他善于思考,创作(诵读)的多篇作品在全省中小学红色、绿色和古色文化教育活动中荣获一等奖,为献礼建党100周年,创作了《党啊,我爱百岁的您》,并荣获2021年赣州市“童心向党放飞梦想”优秀童谣三等奖。他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先后荣获“校园之星”“优秀少先队员”“一小之星”等诸多荣誉,还荣获“2020年上半年上犹县新时代好少年”“2020年下半年赣州市新时代好少年”“2021年上犹县红领巾奖章二星章”“2021年赣州市红领巾奖章三星章”“2021年江西省红领巾奖章四星章”等荣誉称号。
在各级各类朗诵、讲解(故事)大赛,也收获颇丰,讲述的《井冈山上一根灯芯的故事》入选新华社客户端,多篇作品入选学习强国赣州平台,展示出了少先队员爱党爱国、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良好精神风貌。2023年7月2日,作为北京广播电视台《少年中国说》节目组嘉宾现场直播活动,荣获“光荣传播小使者”称号。2023年8月17日,参加南昌晚报《铁血少年之巅峰对决》微电影拍摄活动,荣获微电影最佳表演奖。他还是2024年中央新影中学生频道“龙腾少年华彩飞扬”赣州分会场小主持人、2024年第十届曹灿杯青少年朗诵赣州展示活动特邀小主持,先后获得2022年度赣州市科学家精神宣讲微视频大赛(上犹赛区)二等奖、2023年上犹县第三届红色讲解员素养大赛小学组三等奖、2024年上犹县中小学生“奋进新时代传播好声音”红色故事我来讲二等奖、2024年上犹县中小学生“爱我国防”主题演讲大赛三等奖等荣誉。诸多活动给他带来了很多的学习机会,不断努力向前。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