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城市动态

湘潭雨湖区“乡村著名行动”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2024年12月05日 22:11:05

近日,民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乡村著名行动”第一批典型经验做法的通知》。其中,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作为全国首批24个县(市、区)之一,其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进行推广。

湘潭市雨湖区:突出“四个聚焦” 擘画乡村地名建设蓝图

基本情况

湘潭市雨湖区位于湖南省中部的湘江之滨,因境内有千年名胜“雨湖”而得名。晋时初成江南小镇,因濒临湘江,水陆交通发达,客商过往频繁,自明清以来素有“金湘潭”“小南京”的美誉。近年来,雨湖区结合“乡村著名行动”,从挖掘史料、追根溯源、讲好地名故事入手,聚焦“机制+队伍”“改革+创新”“线上+线下”“地名+发展”打出系列组合拳,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

1111.png

做法成效

聚焦“机制+队伍”,强化多层次组织保障。牢牢抓住人财物等关键要素,创造性强化组织领导。建好一个机制。专门建立雨湖区地名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乡村著名行动”纳入区委、区政府乡村振兴工作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指标进行高位推动,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对工作落实、经费安排等重要事项实行专班推进、专题研究、专项调度,安排专项经费300万元,构建政府主导、部门支持、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用好三支队伍。聘请市区文化、历史等专家16人组成地名专家库,先后召开专家征询会、座谈会12次;专门成立15家地名保护社工组织,组建24支志愿服务队,广泛吸纳优秀导游、雨湖网红等志愿者1800余人;全面发动群众队伍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先后召开57次民情恳谈会、屋场会,调研掌握乡村地名现状,系统梳理有地无名、多地重名、不规范地名等364项。

聚焦“改革+创新”,强化多维度推进落实。务实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和创新“第一动力”,紧盯重点任务和关键节点抓好落实。一是系统化编制方案。通过组织地名专家、社工(志愿者)、群众,充分挖掘考证地名来历含义和文化内涵,遵循“历史性、文化性、实用性、规范性、系统性、地域性”原则,以地名命名为重点,统筹规划地名标志设置、地名文化保护等内容,经征求部门意见后,编制辖区地名方案。我区已编制8个乡级地名方案,选择条件成熟的村开展试点,建立实施情况定期报告制度,总结经验,逐步推广。二是批量化命名道路。创新建立道路批量命名机制,探索道路高效命名模式,按照“广泛征名、实地踏勘、规范命名、严格报批、宣传使用”‌地名命名五步法,统筹考虑当地地理历史文化特征及地域风俗特色,尊重民俗文化,将可沿用于道路命名的地名列入“地名采词库”。依据乡村风貌与功能定位,制定一套标准化模板,形成“划片区、定规则、续传统、显特色”标准化流程,命名更名红星路、跑马场路等乡村道路224条,保障地名与文化的相互延续、一脉相承。三是标准化设置标志。将地名设标纳入地名民生实事工程,严格按照《GB17733-2008地名标志》对全区城乡标识标志统一进行标准化设置,增设乡村数字化智慧路牌、指向牌以及地名文化宣传标牌等132处,统一编码并设置楼栋门牌6822块,整改、拆除不规范地名标志9块。在乡村特色地名标志设计上体现文化元素,凸显特色地名标志特征和文化内涵,实现地名、地标、地域融合统一。

聚焦“线上+线下”,强化多视角宣传推介。聚焦营造社会关注地名、关注文化良好氛围,线上线下双向发力抓好宣传推介。结合“五进”活动讲好“地名故事”。深入推进地名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进商圈”活动,全方位立体宣传《地名管理条例》等工作。同时,创新开展“身边的文化自信—地名故事”活动,积极发动群众参与讲述自己身边的地名故事,收集整编“夕阳下的银杏树”等地名文化故事61篇,重新启用“碑头”“三义井”“观湘门”等消失的地名37个。建好“立体”矩阵推介“雨湖故事”。与媒体联动合作,设计地名文化宣传栏目,在区融媒体中心“最爱大雨湖”APP开设“怀旧雨湖”栏目,推出《望衡亭记》《唐兴寺记》等“地名+文旅”短视频9期;在“千年雨湖”服务信息平台开设“跟着网红博主逛雨湖”栏目,推广十八总米粉等“地名+美食”图文14期;运营“雨湖民政”公众号,发布地名宣传视频3期,累计浏览量5万余人次,提升了我区地名文化可见度。

聚焦“地名+发展”,强化多模式双向赋能。强化地名文化促发展场景构建,以地名文化融合赋能区域发展,实现双向奔赴。一是“地名+本土产业”双促进。注重挖掘本土产业背后地名文化,将地名文化与特色农产品、传统工艺品有机融合,先后培育九华红菜薹、沙子岭猪、“姜畲蘑蘑哒”等“乡字号”“土字号”地名产品品牌。目前,“姜畲蘑蘑哒”黑鸡枞菌产能已占国内市场的30%以上,带动周边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0万元,村民收入增速达15%以上。二是“地名+特色旅游”双提升。结合民政业务,创新“地标+文旅+婚登”新模式,建设“万楼古楼+婚姻登记”的新阵地,举办国潮集体婚礼,目前结婚登记2767对呈增长趋势,成为新的地名文化打卡点。三是“地名+红色名片”双融合。系统梳理毛泽东青少年时期在雨湖的足迹,恢复毛福昌号、宽裕粮行等多处地名及标志,依据毛主席《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恢复和化坛、塔公寺等地名,并串珠成链打造“雨湖红色之旅”精品培训线路,累计接待红色研学30万余人次。

2222.png

经验启示

只有坚持敬畏历史,才能在乡村地名建设中传承文化之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而地名文化则是乡村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根”与“魂”。雨湖区深入推进乡村道路命名、乡村道路标牌设置维护、地名文化保护传承、地名信息化应用等工作,让“三义井”“观湘门”等即将消失的地名再现“金湘潭”昔日荣光,进而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著名,一地一说一特色”的乡村地域名片。

只有坚持创新赋能,才能在乡村地名建设中担起时代之责。“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有名”更“扬名”。雨湖区始终坚持地名赋能乡村,通过创新实施一系列“地名+”专项行动,并结合大数据智慧赋能,精心打造了万楼、“姜畲蘑蘑哒”等地名品牌,切实把千百年来积淀在地名上的文化能量释放出来,反哺地方发展,实现地名资源转变为雨湖本地财富。

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在乡村地名建设中凝聚群众之力。“人民群众不仅是浩瀚的力量之海,也是浩瀚的智慧之海”。雨湖区结合创新开展的扁平化治理实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召开民情恳谈会、屋场会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积极发动群众讲述身边的地名故事、排查身边的不规范地名等,切实把人民群众的智慧激发出来、集中起来、运用起来。(李明)

责任编辑:乔妙妙
  • 三农
  • 农村
  • 时政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