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是福州市闽清县县城所在,以山为枕,临水而居,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居民,梅城镇将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作为突破点,凝聚各方力量,持续打造宜居和美、精神共富的乡村风貌。其下辖的大路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完成了洁村貌、兴文化、齐人心的蜕变,先后荣获市级乡村振兴四星级村、市级文明村镇等多项荣誉,为乡村人居环境提效增质探索出一条“人人尽责、多方共建、资源活化”的发展新路径。
积分赋能,激发参与动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坚持问需于民,突出农民主体”,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动力。只有引导每家每户自觉、长效维护好房前屋后的生活环境,乡村才能美得长久、美得实在。因此,大路村将“积分制”引入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体系,依靠“智慧福分”小程序,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每月评比并发放积分。村民们可以直接使用积分,在村里的积分超市中兑换生活用品;与此同时,各类表彰、荣誉和扶持性政策,也会优先向评比中的先进户倾斜,如与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推出“梅好积分贷”专项信贷产品,提供利率优惠。当前,全村206户家庭均加入了积分奖励体系,村民们对照评分标准整改和维护环境的积极性大大提升。
愈发整洁干净的秀美家园,愈发完善健全的奖励体系,为扎根在此的村民带来幸福感、满足感的同时,也鼓舞着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大路村人居环境的建设和维护中。这是形成“人人参与”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也逐步推动大路村形成了“人人满意”的人居环境和治理体系。
汇聚合力,共治公共空间
老街、广场、公园……作为乡村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空间,是村民们参与公共事务、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传承和创新乡土文化、涵养村民精神生活等多重功能。对于乡村公共空间建设长期以来缺少资金、缺少人力、缺少维护的痛点,梅城镇政府和大路村“两委”主动牵头,团结各方力量,形成了一支有力、有序的治理队伍。村“两委”定期督查卫生保洁队伍工作情况,结合群众意见,完善垃圾处理体系;组建志愿者小组,发放人居环境工具包,清理街头巷尾违规张贴的小广告;与县司法局合作成立公益活动基地,定期安排社矫人员参加社会服务;大路村爱心企业捐赠物资五千余元,提供环境清理工具、积分超市商品等物品。除此之外,梅城镇镇政府还开展“‘梅’翻了我的‘城’”人居环境提升系列活动,以视频征集、文艺晚会、亲子活动等形式,鼓励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到人居环境提升的实践中。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体系,是实现乡村公共空间有效治理的关键。大路村积极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汇聚多方力量,做到了乡村公共空间“有人管、有钱管、有机制管”,共同还乡村一片洁净、清朗。
古厝焕新,助力文旅发展
“古厝”是福建对古民居、老建筑的特色称谓,古厝历经风雨沧桑,见证时代变迁,记录传承文脉,也呈现出别具一格的乡土风貌,是乡村宝贵的文化资产。保护好古厝、利用好古厝,使其在融入乡村振兴大蓝图的过程中重现生机,成为乡村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是大路村村民一直以来的愿望。
同安厝是大路村活化利用古厝的典型案例。同安厝是毛氏祖宅,飞檐翘角,古香古色。但2016年“7.9”洪灾后,同安厝受损严重,逐渐荒废,昔年风采不再。通过多方协商,大路村启动了同安厝修缮与活化利用项目,迁入梅城镇文化站。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加固建筑本体,使用原有构件,在保留同安厝建筑本体和风格韵味的同时,将室内空间打造为梅城镇文创基地和非遗分馆。除此之外,大路村还将新厝建设成青年众创空间和中小学研学基地,结合生态禀赋,打造口袋公园,开展露营、陶艺等活动,为大路村引资、引才注入新动力。
清溪抱村流,长夏事事幽。在持续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道路上,大路村将继续以积分激励制度、多方共治体制和古厝活化项目为“三个抓手”,深入挖掘自然之美和文化之美,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四宜”乡村为目标,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活力。
(供稿:闽清县梅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