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响应时代的号召,做好学校发展规划
如何对学校未来发展做出精准价值定位
如何为学校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本期“校长论坛”
武昌区中山路小学校长胡小红
将与您分享学校的规划蓝图
武昌区中山路小学是一校四校区的省级教联体试点学校,面临新时代对教育发展新要求的期待,学校践行“绿色·实践”教育,“顶天立地的气质、上天入地的求学、别有天地的情感、欢天喜地的心境”是对新时代学校办学样态和办学使命的诠释。胡小红期待学校的师生能在四种天地里,成就不惑、不忧、不惧的气质,有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里的善良,融进血液里的骨气,刻在生命里的坚强,浑身散发出来的从容和高贵。
一、学校文化根脉的探寻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2022年7月3日,全国第一所以“中国核潜艇之父”命名的“黄旭华院士”科技教育中心在中山路小学挂牌。我们寻找到了学校的文化根脉——“共和国功勋梦 中山路家国情”。学校以“黄旭华院士”的报国精神为灵魂,以海洋、舰船为背景,以舰船的专业作为知识点导向,以核潜艇、航母的项目学习为载体,打造“黄旭华院士”科技教育中心科技原创启蒙的平台。学生在共和国功勋的光辉浸润中,时刻牢记“祖国至上 自强不息”;时刻体会黄院士信仰的力量:心无杂念、高度专注的定力,淡泊名利、虚怀若谷的内力;时刻丰厚中山路小学“顶天立地”的集体人格。
二、高水平育人模式的架构
高质量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我们一直致力于“德才兼备、艺科双馨、体劳共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德才兼备的关键元素是习得、求学,它是我们教育的根本,是我们摆在首位的战略。艺科双馨的关键元素是想象、探索,它是我们办学的品牌和战略的突破重点,让学生的科技素养、艺术素养都得到发展。体劳共生的关键元素是激情、需要,它是生长的基石和战略纵深。学校四个校区因校制宜推进实践,千家街校区以德育带五育,紫都一校区以体育带五育,紫都二校区以劳育带五育,紫阳校区以美育带五育,从而实现五育共生。
三、生长课程丰盈的绽放
开放办学是把学校打开。把学校理念、空间、课程、课堂打开,把师生的视野、格局打开,把教育评价的时空打开,最终实现学生思维、想象力的打开。首先要打开的就是课程设计的眼光。学校课程全面不能替代学生个体发展的全面。学校教育需要发现每位学生成长发展潜能、培育优势智能,要靠丰富、多样、可选择的课程及相应的机制保障去实现。我们基于每一个学生生长背景,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立体构建涉及科技素养、文化素养、运动素养、艺术素养以及传统文化等领域的系统课程。
四、“公转+自转”治理体系的构建
治理的目标是让权力、时间、资源流向教育教学第一线。中山路小学教联体进行“四部十六中心”架构,实现“公转+自转”一体化组织运营。“公转”是进行顶层设计、众筹智慧、立体考量、统筹实施,“自转”是结合校区实际开展工作,实行“赋能、连接、共生”的组织运营模式,高质量、高效能的达成目标。“公转”可以让“自转”更趋同、轻负、高效,“自转”可以让“公转”更全面、清晰、实际。在四个校区的统筹合作中,又形成紫阳大校区、紫都大校区两个大校区的竞争氛围,在常规工作、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活动设计、学生素养、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比拼,激发办学活力。
实现高效能的组织运营,还需要现代化的治理思维。我们形成了以聚焦痛点、突破难点的问题思维,用大数据分析、发现问题的流量思维,从投入评价转向产出评价的产出思维,从谋划、执行、到反馈的系统思维,以及从设计到实施迈向最后一米的末端思维,最终形成“既要、又要、还要、更要”的网状思维。
五、前沿科技融入校园的智变
科技原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对孩子进行科技原创力的启蒙是校长身上的重要历史使命。我们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教师的科技素养决定了孩子们的科技意识,面向未来的社会,我们无论是在学校办公、大科技课程设计、大科技课堂教学、评价实施、校园支持保障方面都需要伴随科技快速发展而实现更新、迭代。面向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要保留改变,保留了改变就保留了可能;我们要保留简单,保留了简单就保留了本真;我们要保留努力,保留了努力就保留了激情;我们要保留韧性,保留了韧性就保留了张力。
武昌区的“绿色教育”让我们秉承遵循规律,遵守规范地进行教育实践,探寻教育最本质的意义。中山路小学的“绿色·实践”教育,就是为了寻找到教育中原生态的绿色,寻找教育和谐、高效能、可持续的状态,寻找生命中蓬勃向上的态势。在校园的方寸之间,在平凡的三尺讲台,成就顶天立地的守望,正如守望驶向深蓝的潜艇,浩瀚,但有无限期待……